2017/6/3《围城》
两年前的某一次,被书里的妙语连珠吸引后,对围城可以说是刮目相看。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好印象,让我读了第四遍。每年读一次,也想并且有信心会继续保持下去。
初读:
中学的时候,只要是本“名著”,你都可以读,读完了还会被赞赏,全不管里面的内容合适与否。十四五岁的时候读,光看到“局部真理”的鲍小姐,就快吓的不敢读了,硬着头皮读到苏小姐,唐小姐,再孙小姐的时候,只觉得世界观崩塌,最好就是不要去想里面的事情。这个心理暗示也确实生效了,因为我时隔几年后在读,我除了知道有个方鸿渐,其余的内容都是新鲜的。
第二次读:
二十出头,刚出校门,涉世未深。还能用学生的心态去发现书里的好词好句好描述,对了男男女女情情爱爱更是兴趣浓浓。可惜的是,那时心浮气躁,每次读书,我都觉得自己只是读了前半本,看后面一半的心情急不可耐,一定要发挥一目十行的本领,再秀一些翻书页的速度,速度快进,最后看到结局,似懂非懂,就认为自己读完了一本书。然而幸运的是,当时认识之浅,要求之低,光是用铅笔划出的那些词句,这么轻易的判定了一本好书,让我终于没有错过他。
第三次读:
我回看了去年的读书笔记,《围城》这书好像成了我的止痛剂。看之前低落,看完后心痛。痛过之后,发现痛的并不是自己一个人也就释然了。不去注意哪些好词好句之后,书里的人物也鲜明了起来,隐约觉得赵辛楣这个人太好玩了。错把方鸿渐当情敌,双双失意后情敌成“同情兄”,真相大白后反而成了莫逆之交。赵辛楣实在是个善良的人,即使再把方鸿渐当情敌的时候,他用的招是给对方找份好工作,介绍他去三闾大学当教授。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大度照顾,几乎贯穿了整本书,感觉他两才是真爱。
第四次读:
《围城》是部严肃的作品。书的后续里有写道,《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的。但是这捏造的也太真切了。很难把书里的某一个人和认识的人联系起来,但是书里的所有人,所有环境,是很亲切的。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在生活中演过。
方鸿渐的人设是旧式家庭里出的留学生。旧社会的家庭要面子,他无奈之下买了一个假博士文凭。他会因为这个假文凭脸红羞愧,但也享受着被人叫方博士的虚荣心。他寄人篱下,在周家的日子,直不起腰杆,交际中他内心是羞愧的,清楚的知道自己口袋里所剩的钱,但偏偏面子又是重要的,很多话不能说破。
关于他的爱情。与其说他不喜欢苏小姐,更不如说他自知高攀不起对方更贴切。面对唐小姐的爱情,他是认真的。可惜他不是那个没有过往,只全心全意等待唐小姐的方鸿渐。两个明明相互喜欢的人,分开了。
和孙柔嘉的结婚,让方鸿渐走向了绝望。不能说两人没有感情,只是不纯粹。相互算计猜疑,孙柔嘉那种女人的作,真真是女人也受不了的。在我看来,方鸿渐已经是对她足够好了。可是人是很难满足的,或者当你有一个贫穷体贴的男朋友时,怎么也比不上一个富二代。孙柔嘉,靠着姑母自立自强,也是这份自立自强让她失去了丈夫。我时常想,有时候真的不该“读那么多书”。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呢,虽然无知的女子很不幸,但是只要你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幸,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苦。女性的独立,某种程度只是一种苦换成了另一种苦。
裙带关系的中国社会。在三闾大学,每个就职的人多多少少有关系。并且还凭着关系的程度,有自己的小帮派。校长高松年,更是会看人看局势,怎么对待每一个人他都是有算计的。方鸿渐这样没有势力的毛头小子,给个副教授就能感恩戴德了,差不多的时候可以毫不客气的解聘。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了,方鸿渐明白了自己的不谙世故。做人真的太难了,那些心计,那些政治手段,我真的愚钝学不来。对比有家世背景的赵辛楣,离开了三闾大学,去重庆反而更风格了。方鸿渐回到上海,只能更落魄。
方鸿渐再遇苏文执的那段,也真真是读书人的假清高。他和赵辛楣都看不起,李梅亭带西药去内地卖。当方鸿渐从赵辛楣嘴里知道,苏文执在带私货送人或卖,赵辛楣从中帮了些忙。他的态度是觉得惋惜,以前心比天高的苏小姐,现在竟然这么市侩。这个心理,大概就是现在看待做代购和微商的。
这个笔记绝对是未完待续的。很多的想法已经转瞬即逝了;很多的想法我根本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达;也有很多的想法,是羞于为外人道的,自己偷偷写下即可。并且,我还会读很多遍《围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