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石湖老人范成大

石湖老人范成大

作者: 阿果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21:41 被阅读42次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就是:早晨灰蓝色的雾和初升太阳绯红色的光混在一起,呈现出青中透红的色彩,石湖在横塘西岸越城东边,田间行走的人上半身露在稻花上面,昨夜的鹭鸶歇在池塘里菱角的叶子中间,洁白的羽毛特别显明,随便走,不用记就知道旧时的路,路上碰到邻家老翁,吃惊地发现,要反复辨认才想起他是谁。往日在斜桥亲手栽下的柳树已经长大,无数的蝉儿在树上叫着,那翠绿色的柳条,在空中轻拂。

    写这首《初归石湖》的时候,范成大刚跟最高领导人闹翻,一生气,辞职返回家乡石湖了。

    范成大,南宋书法家,诗人。在诗词史上,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书法史上又与陆游、朱熹、张即之并称“南宋四大家”。在当时也是个铁铮铮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想低调些都不能够。曾任南宋副宰相,虽然只干了两个月,就被众人弹劾,可人家资历在那,即使退休不干了,依旧是资政殿大学士,退休金照样不菲。

    范成大生于苏州,老妈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孙女,也算名门之后,幼时遭流离丧乱,父母相继亡故。好在我们的范小哥年少聪慧,12岁读经史,十四岁作诗文,长到18岁,开始励精图治,跑到昆山荐严寺闭门读书十年,等到时机成熟,随便一考,就中了进士。

    当官以后的范大人心很软,他担任过很多年的地方官,对周边百姓的风土人情不但了解,而且同情,有时不惜得罪朝庭,为民请命。他“兴水利,恤贫民,除弊政,建良法”,将所到之处治理得井井有条。

    对于原则问题,范成大向来据理力争。宋孝宗想让一个亲信宦官任重职,命范成大起草聘任书,他坚决不干,宁可缴还制章、自求引退也不听从皇上吩咐。

    他最有骨气的一件事,是1170年奉命出使金国。南宋曾与金国达成和议,宋奉金为叔,自认为侄儿,使者到金国,必须行跪拜礼,孝宗虽然对这种耻辱耿耿于怀,却无力改变。

    范成大领命出使金国,连皇帝本人也知道,此行不但没有一点胜算,而且凶多吉少。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才能互派大使,否则就属于挑衅行为,这种非惯例派遣的特使,不是被杀掉就是判无期。于是剧情以悬疑开始,以惊悚继续,总算以大团圆收场:范成大把奏疏藏在怀中,见到皇帝就要往上呈,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当时的外交礼仪。金人很生气,厉声斥责,范成大屹然不动,慷慨陈词,坚决递上。气得金国太子要杀他,金国国君却被他的凌然正气不卑不亢给感动了。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虽然南宋提出归还陵寝、更改国礼的要求没有实现,但范成大凛然不屈的壮举,还是为南宋子民挽回了一些尊严,举国上下对他肃然起敬。

    范成大立了功,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被提拔当了副宰相,但仅仅风光了两个月,就便被人诬陷遭贬官。

    虽然后来皇帝还想重用范成大,但他的从政热情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递减,终于瞅了个机会,他辞官还家了。

    回到家乡的范成大,极力夸耀自己家乡的美丽,表达自己返乡后如何如何开心。然而,然而…“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我怎么读着读着就有了落寞、忧郁的感觉呢?看到已经满头白发的邻居老翁,他除了感叹韶华易逝,容颜易老以外,还有一些不甘心,又无力改变的情绪在里面。

    石湖这个地方,是他晚年生活之所,也是他灵魂栖息地。他老了,有诸多力不从心,索性在这里建了一处大园子,作为别墅。这里有山有水,有亭台有楼阁,园内遍植梅花,没事的时候,写写诗,会会友,赏赏梅。日子过得倒也悠闲自在。

    空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又无能为力,除了写字赋诗,似乎没有更好的消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湖老人范成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ld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