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当你被父母责骂时,你是不是很害怕,很难过?即使父母最后意识到是他们的问题,他们也不肯对你道歉,反而会敷衍过去,让你停止哭泣。你没有等来那句“对不起”,反而带着一肚子委屈睡去。
长大后,当别人伤害了你时,也不肯跟你道歉,也敷衍过去。如果你斤斤计较的话,反而会被别人指责:“你怎么这么孩子气,这么不依不饶?”为此,你也很委屈。明明是别人的错,为什么后果要让你承担?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你都闷闷不乐,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有时还爱发脾气,工作也不专心。你也很困扰,自己为什么会如此?其实这是因为你内心那个小孩在闹脾气,提醒你看见他。
可是我们明明已经是成年人,早就不是小孩了,怎么能说是内在小孩在作怪呢?和你一样,我也很不解,直到我看完《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施琪嘉的30堂深度成长课》(以下简称《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正如施琪嘉所说,“我们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孩子的状态,这个内在的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消失。相反,他会永远像一个孩子一样躲藏在我们内心的角落里。”
当内在小孩受伤后,他就会表现出孩子的状态,经常哭泣、总是自卑、感觉无助、怀疑一切、不信任别人等等。由此可见,当我们被别人指责孩子气、情绪反复,或我们觉得自己无助得像个孩子似的,先不要着急反驳或否定自己,可以听听内在小孩的心声。
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心理学家施琪嘉不仅给我们分享了看见内在小孩需求的方法,还给我们分享了和内在小孩情绪共情的建议,最重要的是他还指出了改变内在小孩信念的方法。最终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疗愈我们内心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成长为一个更好的、更自信的自己。
01/看见
当别人伤害了你不跟你道歉时,你会觉得委屈。不管是小时候,父母误解了你,不跟你道歉,还是长大后,别人伤害了你,你都会觉得委屈。其实,这就是在提醒你去看见你心中的那个内在小孩,听听他在说些什么。
仔细倾听后,你会发现,内在小孩在告诉你,他没有得到想要的尊重,没有被公正对待,甚至被忽视了,因此他很受伤。那么,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得到应有的道歉。那下一次,当别人伤害你时,你要鼓起勇气,和对方沟通,让对方跟你道歉。而当你伤害了别人后,也要勇于向对方道歉。
除了道歉的需求外,内在小孩还需要爱、陪伴、夸奖和玩耍。一旦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那么内在小孩就会受伤,呈现出孩子的状态。
回想我们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以上这些需求,都有不被满足的时候。你觉得这些需求很重要,可是在父母看来,他们也许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我们才意识到,这些需求是很正常的,也是需要得到满足的。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我们成为父母后,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就因此不爱他们,不花时间陪伴他们;一味地贬低他们,不让他们玩耍;做错了事情,不跟他们道歉。这样做,其实就是在伤害孩子,对于他们心中内在小孩的形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如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所说,“如果内在小孩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他就可能受伤。”
02/共情
小时候的你又哭又闹时,父母是如何对待你的?他们会过来抱抱你,问问你怎么了,还是没有耐心地敷衍你,甚至斥责你?如果你被温柔对待的话,那么在长大成人后,当你情绪起伏时,你就有更多的耐心来了解自己;相反,你会逃避情绪,厌恶那个满是负面情绪的自己。
但是,负面情绪的出现,尤其是恐惧、羞耻、被抛弃、空虚、哀伤这5种情绪,是内在小孩常有的情绪。当这些情绪出现时,也是你要和内在小孩好好对话的时候。可我们知道,当小孩又哭又闹的时候,你讲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共情的方法。
简单地来说,共情就是你知道内在小孩是怎么想的,你还得让内在小孩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以哀伤这种情绪为例。当你感觉哀伤时,你会哭泣。你意识到自己在哭时,第一反应是把眼泪咽回去,不让自己哭。这样做,是在逃避和否认情绪。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听内在小孩想表达什么,是因为他觉得委屈,还是觉得失去了什么?
此外,你还可以告诉内在小孩,你为什么不让他哭?是因为哭很丢脸,还是哭意味着懦弱?当你这样对话后,也许你会意识到,哀伤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想哭时,就让内在小孩哭,知道他哭的原因后,去解决哭背后的问题,这样才是理解自己。
尤其当你成为父母后,当孩子哭泣时,你可以跟他产生共情,抱抱他,了解他哭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斥责他,嫌弃他吵闹。
03/改变
当你在工作中遇到新机会时,你明明很想抓住,可是心里却传来一个小小的声音,让你放弃了。这个声音可能是“我不行”,也可能是“我不够好”,也可能是“我不配”。那这些信念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听了太多类似这样的话,内化成了信念,让我们心中的内在小孩变得不自信,压抑自己。
那为了改变这些信念,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信念具体是如何形成的。以“我不行”的信念为例,这种信念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贬低。也就是说父母很少夸奖我们,在他们看来,如果经常夸奖我们的话,是在溺爱我们,可能会让我们骄傲。可是夸奖是内在小孩的需求,正如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所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给予孩子很多鼓励、支持和夸奖不叫溺爱,这就是孩子真实的需求。”
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可,不仅夸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内在小孩受到伤害,而且会产生“我不行”的想法,不敢去尝试新机会。
那长大成人的我们,如何改变这种观念?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减少否定自己。即使做事失败,也不要批判自己,而是安慰自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鼓励自己继续尝试。
既然我们经历过被否定的痛苦,那么在我们成为父母后,就不要再否定自己的孩子,尽量少对孩子说负面的话。在他们小的时候,多多鼓励和支持他们,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可以包容和接纳他们。
此外,如果你还想改变内在小孩的“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这些信念,你也可以从《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找到相关的建议和方法。只有改变这些信念,我们才能让内在小孩变得更加自信,勇敢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因此,只有看到内在小孩的需求,我们才能去满足这些需求;只有和内在小孩的情绪共情,我们才能去接纳这些情绪;只有改变内在小孩的负面信念,我们才能让他变得更加自信。唯有此,我们才能疗愈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在疗愈了内在小孩后,我们不仅可以让内在小孩和我们一起成长,不再闹脾气,也不再阻止我们前进的脚步,我们还可以让内在小孩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我们会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勇敢面对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