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
天天跟你说想离职的人,最后你走了,他还在干得好好的;
有的同事离职了三个月,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公司上班;
在一个公司工作超过三年,似乎就没有太强的离职冲动了。
并不是说这种现象是不对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需要尊重。但今天我们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探讨下,面对这些情况,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上班的本质是什么?短期是让自己活下去,长期呢,创造价值,持续幸福快乐的活下去。
短期的目标容易实现,长期的目标也容易实现,但是没有价值、幸福和快乐的笼罩。
前面列举三种情况的职场人,我们把他称作“职场机器人”,他们都有离职的冲动,寻求更好机会的期望,但都没有完完全全实现,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一直用机器人的头脑在上班,机器人的头脑再智能,永远要加上人工两个字,职场机器人的头脑再聪明,也一直被领导机械的管理着。
出现这情况,在于他们把公司当成了自己家,一直用这种心态来上班,家是舒适和温馨的,舍不得离开是正常,舍不得就是一种不对等的期待。
职场机器人的未来如何,只能祈求公司不要倒、领导不要换、考核不要严,这样才能持续的活下去。
社会总提“下岗”“35岁危机”等职业不稳定的词语,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某些一线城市,竞争格局逐步加大的环境下,早已产生。这也是职场机器人的最终归宿。
为了避免随之即来的危机,避免职场机器人的心态和做法,我们需要明白些什么?
公司是利益性组织,讲求投资回报率,给你发1000元的工资,恨不得让你创造10000元的收益。这9000元就是你借助公司平台创造的价值,公司会辞退一个能创造价值,价值量化且价值突出的人吗?
肯定是不会的,反过来想,会放弃哪些人?
不能创造价值的肯定是首当其冲;
其次是价值创造难以量化的、低于投资成本的,或者持平的;
为了避免被组织淘汰,牛逼的人会自己建一个新的组织,但大多数人的职业规划,还得依附于组织。
既然依附于组织,我们就要知道,如何让自己实现长期目标,创造价值,持续幸福快乐的活下去。
1、用以终为始的心态去工作
这个“终”不是你将来具体做什么工作,这个没有人知道,而是你做什么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个“终”是你持续下去的源头动力,也是你为什么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初衷。
社会变化快,职业的内容也会快速迭代,长年如一日的工作很少,过于纠结工作本身,太狭隘的目标,会让你沉浸于焦虑中。
2、把“向内看,向外求”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向内求,向外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关注圈指的是自己关注的东西的总和。比如股票、国家大事、等等。影响圈,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影响或改变的东西,比如考试成绩、工作成果 等等。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关注圈比影响圈是要大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影响圈是自己能控制的东西,关注圈比影响圈大的那部分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
“向内看,向外求”的思维,就是把顺序弄反了,过多的关心关注圈的事,这些事,我们影响不了,如何求得好的结果。
只有把自己影响圈里的事做好,同时保持向外看趋势,适时变化,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做好这两点,还不够,只是循规蹈矩的创造本岗位应有的价值,可以摆脱了职场机器人的职业风险,想要成为一个价值突出,前景光明的打工人,还要学会创新。
“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满足任何一层含义都是创新。
想要在工作中保持创新,首先要从打破固有思维出发,其次,在已有的事物中发现漏洞或机遇,想办法优化或发掘,最后,贴近客户,深挖需求,倒逼自己。
总结一下,在心态上,以终为始,在思维上,向内求向外看,在行动上,深挖需求,倒逼自己,你就不会被组织淘汰,甚至你可以主动把不优秀的组织淘汰出你的选择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