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好看的美拉德照片出炉,摄影作品很多是有关落叶的,最近更多的是晒雪景了。
说到落叶,今年很多城市都推出了落叶缓扫计划。也就是,叶子落了,先不着急清扫。想到湖州的莲花庄,有了落叶赶紧倒掉,景区工作人员,想着的是最好能把树给砍了,这样练落叶都可以没有了。这样能算什么景观呢?园子就失去了它给人们休闲放松,装点生活的功用了吧。
在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前提下,让叶子静静地留在地上。图的就是个好看,还有很多人专门去落叶地点打卡拍照。
给落叶拍个照片,能有啥好处,是可以给急躁的生活带来一种踩刹车的感觉。
哪些方法,能让你感觉生活变得更缓慢,更充实?得到头条的主理人李南南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写间歇日志。
类似于随笔,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随时拿小本本记下来。
具体记什么?
一是洞见,比如你感到好奇的时刻,大脑里随机出现的新想法,或者一闪而过的创意。
二是关联,也就是,跟他人产生互动的时候,产生的新想法。
三是情绪,不管它是由什么引发的,开会、读书还是听播客,通通记下来。
四是能量,记录那些,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变化的时刻,并且记下是什么让你耗能,又是什么让你充电。
这种记录的好处就是,用一种成本很低的方法,帮你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
一来,你不用等到晚上再写日记总结一天,而是随时随地记录,这样,你更容易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也更不容易忘记重要的经历。
换句话说,你可以用“随手记”这个微小的举动,做自己的观察者。你会感觉到,生活变得更慢,更充实。
李南南介绍的第二个方法是,建造一座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怎么做?
第一步,盘点存货。整理自己拥有的所有书籍,并且给它们分个类。这一步,可以让你对自己的阅读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寻找经典。你要确定一个自己的“经典书架”,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著作,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爱看,并且会重复看的好书,它们需要单独拿出来放个区域。
第三步,增加存书。从你现有的书出发,扩充你的图书馆内容,比如找找某本你爱读的书引用过的经典,或者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新书。通过这一步,你可以构造一个有相关性的书籍网络系统。
第四步,整理上架。不管使用什么方法,你要给自己的图书馆系统设计一个独家呈现方案。美国作家艾米丽·坦普尔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作家们是怎么给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排序的,我转述其中一些,给你做个参考。
比如,《激流四勇士》的原作者詹姆斯·迪基有2万本藏书,他严格按照字典上那种字母顺序,用作家名来给书籍排列。而苏珊·桑塔格,完全相反,是坚决不肯按字母排序,她会按照书籍内容的年代和语言来排序。另一名女作家艾丽卡·琼和她类似,是按照“作者、主题和时期”的规则来整理藏书。
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方法本身,而是这个跟书打交道的过程。整理图书,本身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
通过整理,你也能感觉到时间过得更充实。你看,这就是哲学家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我们可以自己对自己施加影响,用微小的行动改变自我,从而塑造新的生命经验。
如果你没有那么多纸质版的书籍,也可以对自己的微信读书,得到电子书的书架做一个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