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出门前把钥匙放兜里,但没走多远觉得钥匙忘记拿了,摸摸口袋也没有,掉头往回走,到门口才发现,钥匙在包里(所以明明手把钥匙放在包里,而大脑让你误以为钥匙在兜里)。
又比如周一早上坐地铁上班,出站的时候突然不记得哪个出站口离公司最近,在人群里一脸懵逼。
还有一个:想看时间,拿起手机却看到了消息,一顿操作放下手机,过一会,猛地想起:刚刚拿手机是想看时间的,几点了?我在干什么?
大脑一片混沌,像里面进了一团雾。
其实上面所说的“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外在表现方式之一,但往往还伴随着记忆力差、思维速度变缓、头脑不清晰经常卡壳。而这背后就是“脑雾”在作祟。
你没听错,就是脑雾(brain fog),先别被这两个字吓到,其实就是你的大脑疲惫了,需要一些休息。
脑雾,认知心理学范畴上的一个概念。当脑起雾时,就好像车突然被挂空档,怎么踩刹车都使不上劲。
很多人对自己的大脑“要求挺严格”,一刻也不停,花大量的时间在进行伪思考。比如等公交的时候刷微博,刷知乎,获取最新信息。健身的时候思考明天的工作安排。
你以为的碎片化利用时间,其实只是将所有问题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完成一个又一个,以为这是在锻炼大脑,其实是在给大脑添堵。
大脑如何处理问题?
很多人会一边刷牙一边玩手机,还能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能同时处理好多个事情,也就是常说的“三心二意”。但其实这是大脑的自主心智在加工信息。基于固有知识,认知高度,脑中信息边界的工作逻辑。这三者形成的一套自动化思维方式主导的行为可以处理简单的问题,而且占据大脑负荷很少。
还有一种是算法心智,针对问题用固有的知识来解决。这种负荷量就大了。通常用到的是“假设思维”,比如遇到一个问题,假设有一些办法行得通,如果不行就再去寻找其他办法,搜索大脑里已经存在的经验来试图解决。
也就是举一反三,会一道题,就会解决一类题,通过类比和模仿旧问题来解决新问题。如果类比不行,人类就会拆解目标,螺旋上升的样子去解决没有经验引导的问题,简称为“爬山法”。
以上是常规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而在这过程中遇到问题或不顺利,大脑会怎么办?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就是卡壳。
怎么避免思维反刍?
三个字:放一放。大脑卡壳,通常的办法是把问题放一放,出去活动活动,暂时停止思考,等到脑路回旋,答案可能就迎刃而解。
但在现实中,多数人不是“放一放”,而是用焦虑把问题包起来放在那。往往是这样,手上做着一些事情,但脑子里还在回想“上午的事情还没办完,昨天的问题还没解决”,如此循环,大脑处理器就“瘫痪”了。行动与大脑不能同用,表现出来就是无法专注。
试想只有专门的一批神经细胞来处理事情,但你却强行用它来同时处理两个问题。而又因为处理别的问题的同时,脑子还在想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是单个问题的“思维反刍”,随着问题的积累,大脑中的事情越来越多,就出现了频繁“反刍”的情况。
这种频繁增强回路的反刍行为,最后导致脑回路不够用,你的小脑袋就“宕机”了。
外界因素影响
1、日常摄糖过多
血糖耗尽,容易引发“脑雾”情况产生,如果你每天大量摄入糖分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日常还喜欢各类甜品,这些食物一旦进入人体,血糖就像过山车一样,先急剧上升,后迅速下降,大脑无法承受。大脑若完全依靠葡萄糖供应能量,血糖水平高时,人便精力充沛,兴奋不已。若血糖耗尽后,就容易引发“脑雾”情况发生,造成情绪的波动,容易发怒,疲倦或者判断力下降。
2、低脂饮食
健身减肥的时候,多数人都在吃减脂餐和低脂食物。但大脑是脂质高度密集的器官,仅次于脂肪组织,大脑干重的60%都是磷脂组成,磷脂又被誉为“生命之砖”,所以长期克制自己不吃肉,不吃脂肪,对于大脑其实伤害很大。
3、水分摄入不足
大脑其实是人体最需要水分补给的器官,整个脑,脑的分量只占25%,其余75%都是水。正常人每天要保证1000-3000ml的水量,脑轻度缺水会影响正常思考能力,比如反应慢。脱水2%就会影响脑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能力。而持续出汗90分钟,会让大脑衰老一年,如果你日常不爱喝水可要注意了。
如何保持大脑的三原力?
三原力就是记忆力,专注力,思考理解力。它们是支撑脑神经系统健康运作的基本能力。这三者能力持续保持,就能避免脑雾产生。所以归根结底就是如何保持这三原力?
锻炼专注
首先把潜在的干扰源切断,比如手机、电脑、电视。其次是开始上手时要慢一点,协调是建立在重复稳定的基础上。例如阅读,眼睛虽快,但脑跟不上,这就不是“专注的表现”,也并没有做到有效的吸收。锻炼专注就像一个姿势,需要不断正向强化,循序渐进地来,反复重演,最后达到身脑合一。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墨西哥的街头,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
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说:走得太快,我突然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我要等等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