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有时,死亦有时

生有时,死亦有时

作者: 一介草木 | 来源:发表于2018-01-24 19:10 被阅读17次

死亡,是中国文化中一直避讳的话题,而死亡教育则完全空缺。曾经在色达感受过藏族特有生死的方式——天葬,在纪录片《人间世》中看过临终关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姥爷重病时看到他日日求生的愿望。向死而生,简单的四个字只设定了死亡的结局,但是关于时间和方式,却是充满了未知。然而,一切降临每个个体,懂得与践行又是另码事。每个人对于生与死这两件最为重大的事情,却是在最紧迫或者无奈中草草决定或被决定。

《最好的告别》是一本讲述关于生与死、衰老与疾病、临终与关怀基本常识的书籍。全书共分为八章,前三章主要记叙了衰老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可能遇到的问题及个体面对死亡需要做的准备;第四、五章则是从终有一日面对养老院和疗养院角度叙述人最根本的需求;最后三章则诠释了何为善终。作者葛文德,以己身亲历诸多案例及至亲离世,还原每个人在走上衰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现象和困境,还有即使同身为医生的他与双亲都不知所措的死亡。他所讲述的,在科学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时代和人性背景下,个体最后的需求与尊严,是提醒身而为人的理性和应该。医院,不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医生,也不是年老和垂死的战神。人走到最后的阶段,需要的不是战斗,而是坦然和宁静。

阅读的过程,有思考有恐惧,年轻的自信让人觉得生命轨迹虽终有终点,但还有大把可以挥霍,对于优雅跨过生命终点尚不清晰。向死而生四个字深深扣在心里,之前儿戏般对待,没有想过自己可能失去的独立,也没想过自己面对不断丧失的反映。甚至是终将面对的父母家人的衰老和离开。因此,不断地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为何?需要为自己准备什么?如同七八年前,送别朋友父亲的时候,从生到死到最后一捧灰,忽感无常,该为自己生命真实的过活。但是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决定了我们的自由权利的边界,何为真实的自由?一直觉得生命的宽度重于长度,但至于自由究竟是否可为一切可抛,其价值为何?带着这些问题,带着不被生活所裹挟的目标,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毕竟,如同作者所言,结束对生者与死者同样重要。即使不能如夏花般绚烂,也愿如秋叶般静美,也愿认真经历身而为人的所有。在自由这个问题上,惊叹自己的愚蠢。看书同时进行的《生门》,让自己倍加警醒。生与死,以及很多,还需慢慢认真去体会。

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家人正陪伴姥爷走向生命尽头的途中。令人措手不及的是,书页刚刚翻开,本以为只是数着天过日子,噩耗却已传来。弯月繁星下,在下葬盖棺前静静看了姥爷最后一眼,后又默默用铁锨抹平坟上的土,心里完全平静。后此书从母亲手上回到自己手中,一口气读闭。读到作者父亲患病到离世的章节,于心有戚戚焉。幸好,在姥爷生病的日子,家人放弃了治疗,让他尽量恢复之前的生活状态,尽量陪伴左右悉心照料;幸好,离开前十天我们有过一个温馨午后,隔天我为了他买了最爱的吃食;幸好,离开前家人都陪伴在左右。幸好,他走的很安详,没有经历太多痛苦,没有丧失最后为人的尊严和体面。

合上书页那一刻,阳光下飞舞起雪花,轻轻落在心里。之后,越下越大,如天女散花,眼前视线逐渐模糊,白茫茫一片好干净。

相关文章

  • 生有时死有时

    关键词: 看透生死,死缓,咒诅,福音,坦然 叮咚,一则新闻弹出,点进去一看,嘶...,今日头条:《一名学生闯红绿灯...

  • 生有时,死亦有时

    昨夜观赏了两部影片,想先说我期待已久的<桃姐>。 桃姐是香港旧时典型的"马姐",亦即帮佣。和现今家家外佣不同,曾经...

  • 生有时,死亦有时

    死亡,是中国文化中一直避讳的话题,而死亡教育则完全空缺。曾经在色达感受过藏族特有生死的方式——天葬,在纪录片《人间...

  • 选择

    生有时,死有时;悲伤有时,快乐有时!

  • 有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有时;哭有时,笑有时

  • 人活着就要去经历

    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

  • 生逢有时死无常

    文/子涯 花儿谢了, 明年依旧会开。 人若去了, 明年不会再来。 生逢有时死无常, 匆匆忙忙来到人世间, 却又匆匆...

  • 游弘福寺有感

    生亦苦,死亦苦,何不取生而弃死也。人生如梦幻泡影,幻失幻得,我何苦于这红尘中滚打。有时在想工作生活,还不如诵经念弥陀。

  • 2018-06-14

    亦死亦生 亦生亦死

  • 生有时,寐有时

    天黑了。你走到窗前。 花园在下面一片暗淡。 你看见长庚星 闪烁在孤清的光辉里。你在无声中驻足。 在你里面有什么在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有时,死亦有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xp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