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仙
元旦那天,女儿给我带来一簇将开未开的水仙,并张罗着用磁盆、鹅卵石及清水把它们栽养了起来,以此作为我新岁案头的清供。
她的用意是想让我的房间增添些许绿色,并等花开之后能让水仙花的芬芳来清新室内的空气。但我在乎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我之所以喜欢栽养水仙,是为了它的简简单单,无须一捧泥土,一缕阳光,或是一份特别的关注,就能在清水卵石间安安静静地自开自落的那种生命的情调。
这些天,我和桌上这盆水仙,朝朝暮暮相看两不厌。有时当我在欣赏水仙投映在水中的倒影时,凝视久了,就会浮起联翩的遐想。据说神话中的隐者葳蕤思在瞥见自己水中的倒影后,他选择了纵身跃水与倒影合二为一的归宿。这神话虽美但未免凄清,岂真应对了“顾影自怜”的那句成语。
传说中的诗仙李白在看到自己和明月映在水面的影子时,他想到了“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这般奇妙的意境。我想,倘若把李白邀月舞影的传说,与之比照葳蕤思的神话,这两者应都是很在乎自我形影的人吧?但我不会像他俩那样太过迷恋自己的形影,将自己拘束在飘忽的影子当中。
因而我还是喜欢齐物论的庄周,在现实生活中他自喻是泥涂之中的曳尾龟,或又会在梦中化为翩翩起舞的彩蝶,出神入化,都是他庄周的形象写照。像他这般在人生途中潇洒漫步的人,还会有什么的挂虑呢?他将生命投入到大化之中,欣欣然拥抱这大千世界,所以,当他揽镜自照或是在水边望见自己的倒影时,他是不会兴叹“形单影只”,亦不会有丝毫孤独的感觉。
也许,没人能够理解我对着水仙所思的一切。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自己能体会这簇水仙中的蕴含,感受它从抽芽的声音到开花的幽香,这就足以让我相信,这簇水仙的滋生历程,我是需要以一生的努力去达致的。
冬天的花-插图之一.jpg
二、梅花
今年的暖冬天气使湘湖边的梅树乱了花期。正常来讲,红梅应开在腊梅之后,但前些天我在湖边的腊梅丛中,竟发现有不少红梅也夹在其间斜着疏朗的花枝极具画意。这种红黄交映的景致让我感到了满心的欢喜。
但由于连绵阴雨,湘湖景区里游人稀少,因此,这些疏影横斜的梅景,自也少人来欣赏。可这丝毫影响不了这些“花之最先者”的绽放。望着它们在细雨中寂寂的俏模样,我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咏梅》诗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样的诗句来。
不像是桃李、牡丹,也不像秋菊、海棠,由于梅的花期不同于百花争艳的盛春,或是秋色烂漫的晚秋,因而,它的孤寂与冷艳当是大自然中必然的现象。然而,孤傲清高的文人却从不争春的梅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他们将梅花引为知己,并以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志趣。
大凡说到咏梅明志的诗人,就会联想到北宋隐士林逋。这位在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多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隐逸诗人,可说是爱梅之尤者。他的《山园小梅》诗,非明达物情者不能吟诵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这样的传世佳句来。
而这首诗中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之句,亦已成了历代咏梅诗中的经典,一再地被人吟诵引用。可以说,若要写出如此绝妙的诗句,如不是与梅长久相伴者,应是很难达到这种清真之境和纯一之情的。
遥想当年这位梅之伴侣,因其与梅相处之经历,以及潜心观梅之所得,在西湖孤山之间,风清月白之时,赏疏影暗香之意境,品霜禽粉蝶之神韵,然后,欣欣然会于心,悠悠然吟于诗,其妙笔生花,意趣高逸,怎一句“悠闲潇洒”了得。不过,细说起来,在传统诗词中,历来都不乏咏物寄情之作,诗人明为咏物实为自咏,林逋的《山园小梅》是这样,毛泽东的《咏梅》亦是如此。这种暗喻确也形象传达了中国物我齐一及民胞物与的文化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