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北美大湖地区,既有浩瀚、碧波荡漾的湖泊,也有肥沃的平原,其中点缀着起伏的丘陵和郁郁葱葱的森林。
从17世纪初开始,欧洲两大殖民强国,英国和法国,都不约而同地在北美洲展开了殖民拓荒运动。
和南美洲不同,北美洲起初吸引欧洲殖民者的,是北大西洋丰富的渔业资源,尤其是鳕鱼。
用盐腌制的鳕鱼,是当时欧洲人餐桌上的常客和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大宗商品。
由于捕捞量不断增多,所以远洋渔民们决定在北美洲纽芬兰地区建立临时加工站,这也构成了两国殖民北美的最初动力。
随后,欧洲人又发现,北美洲富产毛皮、木材等物资,并且适宜种植烟草、棉花等欧洲急需的经济作物。
同时,英法两国还希望开辟一条全新的西北航路,从北大西洋前往富饶的东南亚,乃至印度的航线,获得那里的香料、橡胶、染料以及金银贵金属等特产,这也促进了英法两国对于北美洲地理的勘测与殖民据点的建立。
法国,首先占据了物产丰饶、气候宜人的圣劳伦斯河谷地带,并把这里起名为“新法兰西”;
这里东起濒临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湾,西到安大略湖,圣劳伦斯河在这里贯穿加拿大的魁北克与安大略省,是五大湖水系汇入大西洋的通路。
同时,英国殖民开拓者,也陆续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定居点,从弗吉尼亚,到马萨诸塞、马里兰等等,后来,它们便成为美国建立最初的十三个州。
随着英法两国殖民定居点不断向南,向西拓展,他们终于在五大湖地区狭路相逢。
在五大湖地区,无数印第安人的栖息地星罗棋布,他们同时以狩猎与农耕为生:
一边种植玉米、南瓜和豆子,一边在溪流中捕获鲟鱼与河狸,还在草原和森林中猎杀野牛和麋鹿。
由于缺乏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用花岗岩和辉绿岩制造的石器,依旧是印第安人主要的工具和兵器。
另外,当时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状况,依旧处于一个非常原始的状态,所谓的部落和氏族,实际上只有一个虚名,其实内部非常松散,缺乏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与血缘认同。
真正凝聚力强的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个印第安村落,每个村落大约几十人到上百人,村落居民通过联姻关系,和其他村落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所谓的部落。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印第安人,都同时属于自己的父系和母系村落氏族;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印第安人的效忠对象,会因自己的居住地点、婚姻关系和现实中的利益不断变化,部落与氏族内部,经常矛盾重重;
而部落的首领酋长,其实权力也非常有限,在对重大事务做出决策时,往往需要得到部落中其他老人和武士的支持。
这种原始而松散的社会生活状态,并不等于和平安宁。
17世纪中叶,正当法国殖民者的开拓队伍,从加拿大抵达五大湖中的休伦湖地区时,就震惊地发现,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残酷的大规模征服战争:
来自五大湖地区以西的易洛魁人部落,对栖息在这里的阿尔冈昆人部落,进行了无差别的袭击。
易洛魁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和战利品,以及渔猎资源,尤其是河狸;
这种两栖啮齿类动物的毛皮,是当时贸易中的硬通货。
所以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河狸战争。
作为战败者,许多当地阿尔冈昆人部落中的青壮年,沦为了易洛魁人的奴隶,而更多老弱病残在投降后,惨遭屠杀。
出于对宿敌易洛魁人的恐惧,阿尔冈昆人对于最早来到大湖地区的法国殖民者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和友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