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
《铁皮鼓》:电影和书

《铁皮鼓》:电影和书

作者: 江苏白丁 | 来源:发表于2017-01-27 20:43 被阅读0次
    图片百度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伴随我度过了半个月。读完小说,又把电影看了,除了对奥斯卡的形象和铁皮鼓的音质有了印象外,其他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最突出的印象是,小说中的许多精彩的东西在电影里头都消失了,电影语言无法说出小说的深意和特色,这也是有了电影人们仍然要读小说也是电影无法替代小说的原因。比如小说的框架结构,人物的心理描写等,这些,电影都无能为力。电影间或有奥斯卡带着童音的叙述,但小说语言的韵味根本无法很好地传达,相反,在读小说时,我可以品味小说的语言,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还是能感受到那种风格,生动地传达了人物的心声和作品的内涵。电影是浓缩的艺术,有画面、对白、音响(包括音乐),它是综合艺术,有一定的感染力。但是,画面也有它的弊端,比如涉及到性的场面,无论是奥斯卡和玛丽亚、扬·布郎斯基和奥斯卡的妈妈还是马策拉特和玛丽亚之间的性关系,画面都不如文字来得含蓄,二者的优劣可见一斑。难怪这部电影在有的国家曾遭禁止上映。总之,电影不比小说精彩。电影到马策拉特死时就结束了,删去了不少内容。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的确剪辑了一些繁琐的内容,将一些生动的细节保留下来了。从这一点上看,电影有它的成功之处。

    我读小说慢,这部五百多页的长篇我读了半个月,进入今年的一周里加快了速度,每天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基本上用在读这部小说上了。可是看电影只用了几个小时,电影看起来比较轻松,但轻松的同时也缺少了咀嚼文字的妙处。

    想起了看《复活》后又看电影的经历,非常相似。

    又想起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成电影《盲井》后,在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夺得银熊奖。里面有个细节,那两个罪犯把人杀了后,装在骨灰盒里,走在一边僻静的小路上,将骨灰盒随手扔到了路边的垃圾堆里。而小说中不是这样,刘庆邦在处理这个细节时就非常的巧妙,并且将人性挖掘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让两个罪犯把骨灰盒扔进了废弃的井口,而且很长时间听不到落地的回声。那个下了半辈子井的矿工,死了被人扔进了深深的井里(而不是垃圾堆里),而且他坠井的过程很长,小说的这一细节远比电影来得震撼。记得国外有位作家,拒绝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在他看来,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小说构成破坏。当然,今天的现实是,电影可以让一个作家走红——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最近读了《文学报》上的一篇文章,标题叫《不读小说是对的》,我觉得这只是他个人的观点,他这样说,也未必这样做。对于更多写作的人,特别是写小说的人,不可能不读小说,不读小说对不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人说,不要读创作经验之类的文章,也不要读小说做法之类的文字,因为据说读了这类文章就不会写小说了,对不对呢?只有自己知道,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比如我读格拉斯的《铁皮鼓》,花了半个月,我觉得自己很有收获。不仅如此,我过去的阅读对我今天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铁皮鼓》:电影和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a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