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袖、长袍马褂、瓜皮小帽等是最具特色的清代满族服饰了。随着清宫戏的火热,人们都能耳熟能详。
关于清代男子长袍,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服装。家居常袍为平袖,礼服袍为马蹄袖。马蹄袖是附在窄袖上的上长下短的马蹄形袖头,既可保护手背御寒,又方便射箭。马蹄袖又称箭袖,满语为“哇哈”,清入关后,成为礼服定制。马蹄袖平时卷起,凡官员朝见皇帝,下属谒上司,晚辈拜叩尊长,必放袖头,称放哇哈,先左后右,单手或双手扶地。
另外,男子穿长袍时,一般在长袍外腰
间扎一条布带子,便于上边挂小刀、匙箸和装着火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还要挂一个烟荷包,里面装着烟和烟袋。这也是满族独有的服装特点。
满族人还常穿一种行袍,又叫“缺襟袍”。它的式样与满族人日常穿的袍子一样,但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前面开衩,右半边的衣裾比左半边短一二尺,从正面看缺了一块,这是为了骑马时上下方便。不骑马时,可将右襟缺少的一块用纽扣连在袍子上,就和一般的袍子一样了。有的后面的下摆也可以取下来,变化多端。行袍也可以作为礼服来穿,届时在外面加一件对襟大马褂就行了。
马褂是满清特有的外褂,非常短小,袖子的长度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部,轻捷方便,特别适合骑马时穿着。在满族入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马褂只是八旗士兵穿的,到了康熙和雍正时,上层社会也开始流行起这种款式,并且开始有了单、夹、纱、皮、棉等多种质料。也是从这时候起,马褂变成了清朝社会中男子最流行的服饰之一。
马褂的样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琵琶襟的,这种样式的马褂通常右衣襟都会短缺一块,状似琵琶,所以称为琵琶襟,又叫缺襟马褂,一般会在出门的时候穿着;第二种马褂则是大襟马褂,这种马褂的衣襟一般是开在右边的,四周还要用异于衣服颜色的线缘上边,一般都是家居的时候穿;第三种是比较正规的对襟马褂,这种马褂经常被作为礼服穿用;康熙年间还有一种长袖、衣身比较长、不开衩的马褂,保暖性能比较好,老人很喜欢穿,叫做“阿娘袋”或“卧龙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