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崇祯33岁。
年富力强的皇帝,本该踌躇满志,却很是彷徨。
因为李自成打过来了。
老巢要是被端了可怎么办?
100万
怎么办?用钱砸呗!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白银100万两就够了。
这100万两可以作为军饷,给吴三桂,让辽东军进京勤王,保卫朝廷安全。
这100万两也可以招降李自成。李自攻破北京外城后,就索要100两白银,愿意接受册封并负责平定其它起义军,还抗击满清,保卫辽东。
奇怪了,这100万愣是没凑齐。
结果,吴三桂磨洋工,慢悠悠走到半道,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
穷人泪
100万两,对大明王朝就那么难吗?
户部官员粗略估算过,国库里面有40万两银子。
就是说,还有60万两银子的缺口。
这60万谁来补呢?
怎么办,要不皇帝带个头,从内库掏点儿?
崇祯一听就急了,还“内库”,我“内裤”都好久没换新的啦!
的确,崇祯在位17年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而且还很少添置衣服。
有一次,听讲官讲课,崇祯内衣的破袖子露在了外面。这成何体统!崇祯只好时不时把袖子塞进去,进行遮掩。
就这,他还不舍得换。
崇祯想,自己辛辛苦苦攒点钱容易吗!大明国祚绵长,这钱以后皇子皇孙还得用。
要自己掏腰包,没门!
image.png
不掏腰包,也得有个得体的姿势。
于是崇祯潸然泪下,流下了穷人的泪水,说,
我没几个私房钱啊,少得可怜,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自己不掏,崇祯就号召大臣们捐款救国。
兄弟们,如今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我是没钱了,你们给我顶上!
崇祯借响闹剧上演。
20万
崇祯以为,自己的小金库保密工作做得挺好。
岂不知,“家中有金银,隔壁有杆秤”。
大臣们一个个心眼儿贼多,精得像猴子,拔根毛都是空心的。
工部员外郎赵士锦在其《甲申纪事》就说:
闻自万历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崇祯把大臣当猴耍,大臣就给他演猴戏。
凡事得有个带头的,坑人从身边人开始。
崇祯先做老丈人的思想工作,让嘉定伯周奎来发挥带头作用。
周奎一点也不傻,开始演起来。
先是哭得死去活来,不断向崇祯强调自己平日里清廉节俭,根本没有钱可捐。
后来跑进宫去找他女儿,也就是皇后,要了5000两银子。
就这5000两,他只捐出3000两,自己还截留2000两。
这一通骚操作,不得不双击六六六~~~
国丈带了头,内阁首辅魏藻德也不含糊,从自己腰包中拿出500两银子。
看来,地主家似乎也没有余粮啊!
果不其然,就算大臣们“踊跃”捐款,最后,也就凑了20万两。
一地鸡毛,毛用没有。
7000万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对地主家没有余粮深表怀疑。
一个字,搜!于是,
- 从皇宫内库搜出白银3700多万两,黄金和珠宝还不算;
- 从国丈周奎家,搜出50多万两银子;
- 从首辅魏藻德家,刮出白银数万两······
最后得银7000多万两,重新熔铸成巨大的中间有孔窍的方板状银板运往西安。
面对京城的财富,李自成也是莫名惊讶。
靠,他们居然藏了这么多钱,为什么当初就不舍得给我100万!
长期主义
咱们捋一捋啊。
皇权受制,党争不断,这些政治困境让崇祯万分恼火。
要钱还是要命,这就是长期主义者崇祯现实中面临的博弈困境。
皇帝和大臣都是精明人,想得都很远。
这箱里崇祯想的是,这大明我说了也不算,连迁都南京都被你们大臣阻挠,那你们就去解决问题。
内库这点钱属于俺们皇家神圣的私人财产,还要留给皇子皇孙。
现在出事了,你们这帮孙子平时贪了那么多,就该你们出!
那箱里大臣们想的是,你皇帝不急,我们急什么,我们也不是太监。
换了皇帝,还不是需要我们这些大臣来治国,钱拿出来可是真没了。
天塌下来,让崇祯先顶着。
算盘珠扒拉来,扒拉去,他们都认为,
把钱留在自己兜里,最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这些所谓的长期主义者,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每个个体都极端利己,结果就是全局垮掉。
也就是说,他们的那个“长期”所依赖的系统崩塌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要钱还是要命?
崇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