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种境界

作者: A源清 | 来源:发表于2023-05-18 20:25 被阅读0次

    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把人生境界分为“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

    欲求的境界,是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生存、基本需求的境界,是最基础的境界。欲求有大有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然我们知道颜回的知足常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求的人,一般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对世间之事更为看淡看透。

    求知的境界,人们通过求知得以认识世界,向外探索,掌握规律,丰富内心世界。求知境界有高有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看到目标后的前路茫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孜孜以求的执着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辛苦追寻后的突然发现与惊喜。

    道德的境界,更多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个人的内省修养,也就是内外兼修。中华三千年的传统文化、家庭、社会环境是培育一个人的道德土壤。不管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崇高的道德境界,高山仰止,青史垂名。倘若一个人没有道德底线,那就是秦桧之流,遗臭万年。

    审美的境界,需要审美能力,是不求功利而能愉悦人的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的境界。懂得欣赏美,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丰盈美好。对同等物质条件的人来说,拥有审美能力更能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更能寻求到内心的宁静幸福,是人与万事万物一种和谐的存在。一个人拥有了审美能力,才拥有了从有限到无限、从短暂到永恒的可能。张世英先生将审美的境界排在了最后,视它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芸芸众生,每个人追求的境界或许不同。对于多数人,他们也许只能停留在欲求的层次,不成境界;对于学者、教授等,他们大多孜孜于求知的境界;对于艺术家,他们大多享受审美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唯有道德的境界,不分职业,不看贫富,可以存在于普通人身上。

    “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九旬孤寡老人刘盛兰,拾荒18年,先后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多年来,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但他坚持善念善行;“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无私奉献,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设油条摊位到2020年的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他们与癌症病人相伴,用爱心守护他们……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这就是一种道德境界。

    立身贵在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做道德底线;“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可成道德高标;“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情怀;“见贤思齐焉”是道德的影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道德的力量。

    欲求的境界、求知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这四种境界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欲求,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求知,丰富我们的精神;道德,约束我们的行为;审美,是对自我的超越。当它们自成境界时,说明已自成高度。在这四种境界中,唯道德的境界,可以存在于普通人身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四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hg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