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买了一些书。《马尔克斯全集》,《莎士比亚全集》,《纪德全集》,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休谟的《人性论》,还有挺火的《被讨厌的勇气》。
这些书,估计够我看上一年半载了。
其实手上的书已经看不过来。床头还放着图书馆借的几本书。许多都是翻了翻,没看完。
我想这是许多“读书人”普遍面对的问题: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明知道家里的书已经看不过来,可还是忍不住想买。明知道有些书可能晦涩得压根看不进,提前去电子版翻一翻,或许会是明智的做法,可还是忍不住想买。
这里面的心理状态很值得玩味。
买书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是为了研究,有人为了享受闲暇,有人为了某种智性的愉悦,也有人希望培养这样一种爱好。
我呢,则是为了研究,也为了享受智性的愉悦。期待这些书带给我深度的认知,和美的享受。因为工作需要,我的确得多看一些书。
但之所以下单上述书籍,更多是各大购物平台如火如荼的营销。
这几天,随便点开几个APP,首先弹出来的页面就是世界读书日,然后是某个平台的促销活动。就连网易云音乐,弹出都是当当网的促销活动。
至于一些带有文艺气息的APP,种种或明,或隐晦的宣传,到处都是。以前豆瓣给我推送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组资讯。这两天,好家伙,全都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小组里议论的都是各个平台的活动,哪里便宜,怎么薅羊毛,买了感觉如何......
打开手机,漫山遍野的世界读书日宣传。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日子不买几本书,我都对不起所受的九年义务教育。
《社会心理学》表明,广告宣传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被某种信息所包围,那么人的心智,想法便会受其影响,依据广告所宣传的去进行行动和思考。
我陷入其中。
打开豆瓣,不停地看大家购买的书怎么样,正版还是盗版,怎么弄到更大的优惠码,薅羊毛的窍门......
这其中有某种快感。看到别人花很少的钱,买了一堆书,会心生艳羡,也许是嫉妒?看到别人没占到便宜,反而被套路,就提醒自己要记得。
好像我们在参加一次盛大的节日。人人用书本装饰自身。
这些购物平台给我们营造了“跳楼大甩卖”的现象。某个平台的搜索框内,公然写着:书按斤卖。
我没有点进去。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我觉得这对喜欢看书的人来说,是种羞辱。
他们的活动真如宣传所说的那么优惠吗?依我看,不见得。
在活动开始之前,当当网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还有《如何阅读一本小说》都只要十来块。然而等活动开始后,它们都涨价到了三四十块。这种情况并不局限于这两本书。雷蒙德·钱德勒全集在活动开始前只要一百多,活动开始后将近四百。很多很多书都是如此。
这就是他们满100-50的活动。这就是他们的年度钜惠。
我并不否认在这一天购书会更加优惠。有很多人利用低价,都买到了许多不错的书。他们想方设法弄到更大的优惠码,以及红包。
只是你花费的这些时间和精力,是否也能算作支出的一部分呢?
搞了几个小时,翻看各种活动规则,看别人的攻略,好不容易弄了个几十元的优惠券,喜滋滋的。可你是否想到,你时间本身的价值远远不止这几十元?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大购物平台并没有它们所说的那么优惠。只是,他们看起来,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优惠。
我买的书花了245.99元。对于那些书来书,这个价格过得去。不过花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看别人的分享。
原本我在犹豫到底要不要买。那些书我在图书馆都能借到,买回来搬家时挺麻烦的。理智告诉我用不着。可情感上却无法遏制。想一想,去洗个脚你都花了两百多,买这么多书你还磨磨唧唧?
把你认为不值当的花费,和你犹豫的花费一比较,便能很轻易说服自己。
买书是件好事。毕竟你吃顿火锅的钱,能买人家好多年的思想结晶,没得比这更值当的了。只是,我觉得应该多去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那些书?买回来,是否能花时间,花精力去看?而不是单纯被平台所营造的盛会牵着走。
买的书如果不是用来读,那将毫无意义。大家都是成年人,一定可以做出理智的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