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给本节课的设计是按照传统思路,先让学生做三行翻译,然后第一课时字词检测,第二课时重点讲解人物性格及其志向。经过师父点拨,更改了教学设计。目的是每一个单元至少拿出一堂精品课,这样参加教学大赛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堂课有两个亮点,1.用专业方法设计专业性活动。课脉,活动之间的逻辑顺序清晰。2.从字本位——词本位——句本位——回归语篇本位,让学生体味文学的妙处,提高文化底蕴。本堂课运用了情境朗读法、删改法、缩写法、扩写法进行教学,最后师生合作,将本堂课所学内容合成一首七言律诗。课上学生很活跃,每个人的参与热情高,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专业方法的支撑,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指向高考,如用成语概括人物性格,指向的是“评论、点评简明、准确”,将性格和志向组成一首诗,指向的是“连贯得体”。此为将来继续发展之处。
不足之处。1.课堂应变能力低,当学生概括子路的性格是“野心勃勃”时,我试图让学生从原文找依据,然而并不能改变学生的观点,于是再请其他持不一样观点的学生来辩驳,期待激发辩论的火花,然而由于自己的引导不够,课堂在此僵住了。师父课后点拨,僵化时让学生回归文本,如果还不行,就引导他往后看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志向远大,用“野心勃勃”来评价是否合适,最后引出“雄心勃勃”。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积累不够,文本解读不够深入。2.板书设计耽误了教学。本次备课的时间只有两天,自己忙于教学活动的设计,疏忽了板书设计。还有板书的书写也是硬伤,每天要利用碎片时间练字。3.开头亮出本堂课最终任务,给学生压力。应当循序渐进,给人悬念,最后水到渠成。
打磨课虽然辛苦,但收获是巨大的,也让自己在教学上更有信心。劳者多得,期待下一次公开磨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