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学习的散文、诗集,大多老师让你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找关键部分,一般就是解析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诗歌考的个别还有他的形式,也就是语言炼词炼句部分。
之前的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实在是有问题。也许在应试考试中,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填鸭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考出高分来,但在无形中,限制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等于是在脑子里安了一个框子,只许方方正正,而不能突出边缘。
如今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个人只跟着书,跟着某一种权威走,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
大多这个人会被带偏,别人说一不敢是二,也想不到会有二。庆幸的是,现在的学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
上了大学后,特别又是在文学院,我们可以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转化。
接触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本,仅仅依靠感觉器官去读它还不够,还要调动你的联想、尽可能发挥你的想象,去细读,重要的是你的思辨能力和全局整体观念。
这样的品读,或者从它的语言分析,作品本来就是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构成,语言构成了他的文章,即使不知道作者的其他作品。那就精读他这一篇,尽力去发掘内涵,给作品“增值”,每个人的研究点不同,但最终都是要逼近真理。
多读,精读,细读,思辨。
观看《文本欣赏》课程的一点想法,记录下来,勉励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