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几天就下雨几天,等到今日要出发了,天空放晴,阳光灿烂一扫几日阴霾无趣的沉寂心情。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耕田老农、小桥流水尽收眼底。借着出发前的一段时间,我趁空溜进大自然,去呼吸下空山新雨后泥土吐露的芬芳,捕捉阳光哺育下万物贪婪成长的姿势。
我自小喜欢山山水水,之前家里大门一开抬眼便望见一座大青山。青山郁郁葱葱,里面尽是些稀奇古怪,说不上名头的杂树。老一辈的人传说是原始森林,里头尽是蛇怪龙潭之类的险区。小时候好奇心重,也贪玩又好吃。常约上几个伙伴抄田埂小路,手里拿上砍刀,劈劈砍砍一路前进。
甫一进山,是比大拇指还粗大的藤蔓,它自下而上缠缠绕绕攀附在四周粗壮幽黑的树干上。圆润黑灰的藤蔓枝条弯来绕去,像极了一条条大蛇潜伏在头顶树杈准备偷袭猎物。小伙伴们初一见,没有不害怕的。扔石头的,甩棍子的,扔刀砍的全招呼过去,为的是一探究竟,看它到底是蛇不是。结果欢喜过头,奔跑着进入大山,脚下又被藤蔓绊倒,摔了一个狗啃屎。
那时除了进山玩,还有另一项重大任务——砍柴火。拾掇柴火有时需攀缘爬树,一路攀爬一路摘下树上、藤蔓各处野果饱餐一顿。野果甘甜清香,那味道直甜到心坎去,抵消了浑身疲惫,叫人一生难忘。我们寻着那些诡异乌黑的地上黑洞口,围住它想探个究竟,到底它是不是真的通向龙潭。大山的另一侧,是横在村口的一条大河。几块圆滚石子丢下去,“咚隆隆”声经久不息,那时连我也深信不疑,这个乌黑诡异的洞的确通向深水龙宫,它就在大河深水底处。
大山里的传说,随着我们渐渐地长大,被逐渐释疑以致丝毫提不起兴趣了。可是我仍然能听到老一辈的人煞有介事地讲述它的诡异与神秘,我不愿打破老人家心中的执念,也许它也是老人家儿时听来的传说,有着对故乡深恋的缘由。每每听到有人讲起,我也煞有介事地听起,仿佛童年探险游玩的经历又被呈现,勾起我无限温暖的回忆。
童年的记忆,满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读小学乃至初中时,同学们都喜欢在春季养蚕,我也不例外。用一个一寸见方的小圆铁盒,先是把蚕蛋放进盒内盖好,小圆盒放在贴身衣服口袋内。通过体温捂热,过不了一两天,黑灰色的小蚕陆陆续续捅破蛋壳,一拱一拱爬出来。那时候的我们,本身并没有什么钱,买蚕蛋是平时几分一毛钱攒起来存下的。
小蚕出生后,马上就要吃的。首选当然是鲜嫩碧绿的桑叶,起初糊里糊涂,带水的叶子也往里放,结果一吃死了不少小蚕,心疼死人了。桑叶本身不多,大家都怀里揣个小铁盒养蚕玩,满山满田走村窜巷到处寻桑叶去,可终究是供不应求。在养蚕的岁月里,流连故乡的山山水水,每一处田地,每一座山丘都留下了我跋涉的足迹。对故乡山水的喜爱,在无形中深植心底。
桑叶没了,自然有替代品。那就是嫩绿的生菜叶,吹干叶表水份后,小蚕仍就吃得津津有味。上课时常偷偷从怀里掏出小盒,看看它们又长大了多少。小蚕逐渐长大自黑色变为白色,过不了多久得清理一下蚕屎,虽然是有些脏臭味,但哪里抵得过看着小蚕在自己亲手喂养下一天天长大的乐趣。等到蚕虫长至圆珠笔芯粗细,放在手上,它也不惧怕拱起雪白身子,在手上踽踽独行。
儿时不如现在,没有可玩的电子产品。养蚕就是好玩的事项之一,采桑叶喂小蚕,又看着其一天天长大成蛹,最后下蛋身死。这一些过程,培养了我们爱护小动物的爱心,它也促进了我们对家乡大自然的了解,每一次约上同学伙伴们集体出发,去采桑叶和生菜叶,都是难忘的集体友谊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