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从古自今,炎黄子孙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从书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许许多多的经典美德故事,例如:尊师如杨时,程门立雪为学问;勤学如李白,铁杵成针功夫深;刻苦如匡衡,凿壁借光有恒心;敬老如子路,负米百里奉双亲;勇敢如缇萦,上书皇帝救父亲。类似的人物故事不胜枚举,他们的优秀品德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学习与传承,尤其是我们青少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虽然书中的美德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践行,想要做好,并不那么容易,正所谓知易行难。更为可贵的是将这些品质化为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进而成为习惯。作为青年,我们更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记得上学期间,导师在一次例会上严肃的批评了学生们,他说:“在我们那个年代,每天大清早起床,包里装几个馒头就蹬着自行车去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一学就是一天。而现在的你们,国内外文献资料应有尽有,随时随地就可以触手可学,反而是你们不怎么学。现在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作为学生的我们,默不作语,深感惭愧。
联想起昔日的匡衡,自小家境贫寒,无钱读书,为了糊口只能在白天劳动。晚上自家无灯光,凿壁借邻居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的读书。通过坚强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学有所成,凭借学问官至宰相。相比匡衡,我们的条件太优越了,不会受到学习条件的束缚,拥有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料,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可是,我们又做了什么?一面在挥霍时间,一面又觉得没时间学习,在拖延中怅然若失,迷茫中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兴许是所有资源都得到的太容易,我们反而不懂得珍惜,没有高效地利用。可见,环境这些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毫无建树,只能说明我们缺乏刻苦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我们连古人所说的修身都还没做好,又何谈齐家、治国。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作为青年,我们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既要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又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华优秀精神。
此时的我们,拥有大好机遇,更应珍惜韶华、志存高远、奋发图强、戒急戒躁,只有这样,才能登顶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做学问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才是为学之道。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精于钻研、志存高远,这才是做事之法。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
勤勉工作、刻苦学习,以学促用、知行合一,增长知识、锤炼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中华美德,做中华美德的传承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