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如何解释?
孩子的个性如何形成?
回归到人,教育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古今一直存在,无论是从自成一派的体系,还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每个从教者或者研究者,都有自己的解读。我也带着这两个问题,参与到三天的山水师资培训中,最后惊讶的发现,有关人智学的发展,以及华德福教育的实践理解,如今在这个山水学校更新到令人佩服的地步!这种“与时俱进”的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发自佩琳的简书01/顺身体而为
什么让我们变得“特别”?“不一样”的孩子应该被如何看待?
肖健宁老师说“我们所实践的教育认为,孩子个体从受精卵开始本身就是有所不同的,这种‘精神胚胎’在童年就呈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具体包括火相(胆汁质),水相(黏液质),风相(多血质)和土相(抑郁质)。” 这“四个气质”的说法,我并不陌生——像火一样冲动激情,像风一样多变热情,像水一样稳实自满,像土一样沉稳向内。
我们的孩子也会有这样不同的呈现,显然我们也都知道,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实际上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少人做到“一碗水端平”,也很少人知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气质跟孩子工作——
在孩子出生的头7年,孩子还在与自己所在进驻的这具身体和生活在磨合,大约在八到九岁才开始展现出他们真正的气质类型。
山水老师顺势而为,对于“火孩子”,给予一定的挑战,引导向善的力量;对于“风孩子”,爱他,让他爱,创造机会,让他想象和发挥;对于“水孩子”,包容他,让他分享,体验各种兴趣;而“土孩子”,同情他的感受,不要嘲笑他敏感或者比其他人丰富的情感。
四大气质戏剧体验
在培训的各种体验和例子中,我们哭笑不得,试图扮演不同的气质,或是小孩,或是经典人物角色,或是一只蚊子,试图站在“气质”的外围,却又不能脱离本身的个性,这是为什么呢?
回到定义,身体与个性的结合呈现出“气质”,只有当“我”与物质身体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独特的人,成为有性格特征的人。这也意味着,身体物质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身体也常常被我们忽视。
老人的身体与年轻人的身体,婴儿的身体与少年的身体,健康人的身体与生命人的身体,慢性病的人与急性病的人的身体……如果身体分类,要怎么分类?如果人的一生要给身体排阶段,应该怎么分阶段呢?
02/感官世界,真实的世界
史丹勒提出的身(意志will)、心(感受feeling)、灵(灵性spiritual)发展,身的感官让我们体验到真实的感觉,使我们更确定一些事情,进入灵性的感官则需要身的感官来引导。为此他赋予真、善、美的教育方向和内容,我也从山水的学校氛围建设中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气息。
十二感官图
0-7岁初级感官:自我感知
触觉——边界感,安全感,分离感
生命觉——准确感知生命状态,有意识,有痛苦
运动觉——自我表达,只有运动,才有表达。
平衡觉——空间感知,和谐统一。
7岁以前的孩子生命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的状态就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怎么样来发展好这些感官呢?
曹娟老师说,只能通过体验。除了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还要注意多在两极进行体验。
体验力量的消耗,体验“吃苦“,这是一个极,而体验饱满,多元丰富的体验,发自肺腑的开心满足,这是另一个极。
关于“力量”的探讨课间讨论的时候,参加的父母或老师,无不对养育细节头疼:7岁以前孩子到底吃多少为之饱?孩子看起来吃了很多还要吃怎么办?中午睡不睡午觉?睡午觉前看故事书看到超时间怎么办?孩子吵着要玩电子产品怎么处理?……滔滔不绝,陷入孩子的需求和成人的需求当中。
“帮助孩子在两极中找到中间状态,让孩子获得喜悦和幸福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有的孩子过胖,有的孩子没精力,有的孩子生命状态是很闹腾的……成人需要构建养育的节奏,需要跳出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相信孩子身体感知层面,去滋养孩子的感官。
我问在一线教学的李老师,在小龄阶段怎么建立阶段性的适宜规则与边界?
快到7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挑战规则,遇到不能在规则范围内进行的孩子,成人要帮助他,有时候需要更多的是一对一的处理,找到源头,对症下药。正如她给我们主讲的触觉内容一样,“三岁以前定终身“,这个说法话糙理不糙,对于触觉的建立,0-1岁,尤其是7个月前,如果没有发展好,对后来的感官发展是不可逆的。
讲授感官关系的李老师
李老师当时还在吃饭,我坐在她对面,聊到关于现今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的情况,我们都有同感,一个班里,或者两个班里,都会有一个到两个自闭症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李老师说她认为爱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要跟家长一起找到源头,到底是哪个基础感官没有发展好,只有找到方案,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她曾经的一名有自闭症倾向的学员不能吃有小麦的食物,学校一开始没有提供非麦食物,所以他不吃午饭,在班上专注于玩蹦跳,可以玩很长一段时间,但如果有人中断他,他就会爆开。后来与父母沟通之后,允许他从家里带非麦的食物,他中午开始吃饭,但仍然不在班级范围内吃饭,李老师允许他这样做,不仅如此,在班级旁边,离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有点距离的空地,单独放了一个蹦跳床,这样他玩的时候,就可以没有人影响他……打开孩子的状态和硬化孩子的状态,往往就在于你给到孩子怎样的感官发展支持。
我很好奇李老师如何处理班级氛围建设的?如何让其他孩子也接纳他?她说老师的坚定非常重要,老师要清晰为什么这样做,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坚守底线,底线前人人平等。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从周围孩子入手,而是老师的规则统一与坚定执行。
平衡感体验
7-14岁中级感官:“我”与别人
嗅觉——直觉力,判断力
味觉——自主权,决定权
视觉——思考的本质
温度觉——感兴趣
无论你是否察觉,心灵的感受都是浸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如果父母关门吵架,孩子也是会“嗅到”的,如果过早地吃酸吃咸,会过早唤醒,吃不到鲜味,如果吃不了“苦味”,意志上很难“吃苦”,如果你一直打开眼睛看东西,脑袋会很疲惫,如果得不到回馈,我们就会有冷漠的感觉等等。
中级感官关系到我们的情感性,勾起心灵的感受。当“我“与他人发生联结,你会发现,中级感官给我们的启发是,首先是发展好自身的自主性和判断力,但实际上”闻到花香“,”吃到味觉丰富层次的食物“,“看到会动的画面”,“收到温暖的反馈”等等因为物质世界丰富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难,这些中级感官在遭遇着不断的刺激,我们的直觉力,判断力在不断地被破坏,何谈个性化的发展?孩子要如何与别人“不一样”?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品味”的时候,说的是人的“味觉”,因为人可以决定吃多少,吃什么,那要怎么发展出良好的品味呢?
我们讨论罗列出一大堆建议,不如老师高度总结概括的两个字:咀嚼。
现在生活的感官超载令我们感到空虚,甚至渴望更多的刺激,我们只有反复咀嚼,细细品尝,才能保护直觉力,才能慢慢形成个人风格。
细细发现,有禾雀花! 山水田园可摘的番茄 山水田园的耕种教育 培训间杨桃成熟啦!
14-21岁高级感官:他人的世界
自我觉:没有“自我“的自我,与对方的自我坦诚相见
思想觉:语言无法表达,语言背后的想法
语言觉:抛弃语言,情绪,进去他人的内在
听觉:挣脱束缚,挣脱音符,去聆听
进入他人的世界,老师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无声胜有声——
没有“自我”,只有他人的“自我”,感知他人没有“语言”的想法,没有语言的“语言”,没有音符的聆听世界,这样以真诚,和谐统一的人性交流。
感官世界编织的这张人际关系之网,自然界透过十二感官来滋养我们,我们也从中了解自己所担负的责任。
培训期间,我不断被这里的自然之美感动,午饭休息时刻,走在林子里一路的木棉花下……
此刻只听得见不时跌落的木棉花,我没有打准备看的书,只是等待,思考,倾听……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被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时间并不真实存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皆为幻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