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分享|写作需要的三大能力——烁羽20161208
作者:
烁羽 | 来源:发表于
2016-12-08 23:51 被阅读36次
模仿是最好最快速的成长方法!
今晚看了我的写作搭档文清的微课分享文章,受她启发,也把今晚二美给我们开讲的写作点评微课——《写作需要的三大能力》转换归纳成文字吧!
写作需要的三大能力
1.输入能力
我们平时之所以会对着手机半天写不出文章是因为写作素材积累得太少了。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⑴列书单,列出自己每月必须要读的书单,这样做的好处是让目标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让悬在空中的想法可以落地运行。当把要读的书分类列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努力的目标,就会产生出行动的力量。其次,书籍的类型请按你目前成长所需来制定。最后,为了落实读书计划,我们还可以请朋友互相监督,制定奖惩措施,比如说买一个你一直很想要又舍不得买的礼物放朋友那里,如果完成任务,你就可以去朋友那领奖了。反之,礼物就归朋友了。
⑵看电影,通过观看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为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看电影时有哪些特别打动你的台词可以用笔记录下来,收入你的分类素材库中。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观影感受或者电影分析。
⑶看电视剧,要选择有深度的电视剧,如美剧《权利游戏》《纸牌屋》,英剧《神探夏洛克》等一些看后能引起你思考的剧集,训练自己的故事架构能力,反思如果我是编剧这个故事的结局/这个桥段可以有另一种安排吗?关于结局多样可能性的代表,推荐大家去看电影《罗拉快跑》,非常出乎意料而又精彩的各种结局!
⑷报刊杂志,养成摘抄报刊杂志精彩文章或句子的习惯。若发现哪个你特别欣赏的作者,可以试着把他发表过的文章都收集过来,揣摩分析他看问题的切入点,文章结构的方式,遣词造句的模式等等,还是那句话,模仿是最好最快速的成长方式!
⑸旅行,因为旅途中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所以我们的心也变得尤其敏感,会发现很多与自己常住的城市迥然不同的人和事。有感而发的旅行日记也就成为了你素材库的另一个来源。
⑹倾听别人的故事,通过收集他人的故事来作为自己的素材,这也起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在我看来把这种方法用得最好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他最初为了收集故事素材就在路边摆茶亭,一碗茶换一个故事。
⑺采访某个你很崇拜/喜欢的人,或者路上听到的一句话,地铁里看到的一句广告词,甚至可以是听到妈妈的一声叹息,一根白发,所引发的感想,都可以成为你的写作材料。有一次我看作家赵星的朋友圈,他让助手帮他收集地铁和商场里的广告文案,他要学习。可见,写作素材的搜集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素材的来源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取之不竭的。如果你总是说没什么可写的,那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素材输入工作是不是做得很不到位了。
2.整合能力
整合能力主要分成两方面:
⑴做摘抄,可能有些人一听就笑了,说做摘抄是小学生才干的事情,你还叫我们做?其实如今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并非毕业了就无需再学习了。当你读书/看电影时碰到打动人心的句子或/台词,有没有尝试着把它摘抄下来呢?不管是手写的抄在本子上或者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储存起来都可以,这样你就有了自己的素材库。如果你不摘抄,到写作的时候想要引用的句子却找不出来,自然文章比勤摘抄的作者逊色了。我看过一个作家的访谈,他作摘抄的本子大概有几十本。至于做摘抄的工具,可以使用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还可以下载讯飞语音,它可以便捷地把你说的话转成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你看到好句子时就可以通过朗读来记录了。
⑵管理,分类,消化你的摘抄笔记。简单一句话就是让你的知识活起来,用到你的生活里。比如你看过一本情绪管理的书,里面介绍了如何在生气时控制自己,不要被怒火带着走的技巧,那下一次当你遇上让你不爽或窝火的事情时,你有没有想过可以把你读到的这些知识用起来呢?如果有,那你就可以将这种经历当作一种扩充,加入到摘抄笔记里,有空的时候再把它写成文章。
3.输出能力
当我们进行了素材积累和转化的工作后,我们要把储存在脑中的知识观点,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知识用起来,让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生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此才是真正诠释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
本文标题:微课分享|写作需要的三大能力——烁羽201612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qemtt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