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中国古典园林那点事儿
如果把中国古典园林比喻为一个人,那么我们认识一个陌生人,首先需要弄清楚他叫什么名字?性格怎样?履历如何?家里有几口人?
因此,在正式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史之前,有必要先给您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类型、分期和特征。相信这些常识会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历史上那些事儿。
一、查查古典园林的户口本
园林的含义,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当然,“园林”这个名词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历史上,“园林”的曾用名很多,包括最早的“囿”“苑”“台”“榭”“圃”“园”,以及后来的“林泉”“林亭”“园池”“亭台”等。
中国园林史上最早有记载的园林传说,是上古神话中最高的天神——黄帝的悬圃(又称“玄圃”),它与王母娘娘的“瑶池”一起,被当作神话或传说在古代广为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开始逐渐产生、发展与变化,概括起来,中国早期的园林主要有囿、苑、台、榭、圃、园等几种形式。
“囿”,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商末周初,是帝王贵族专门集中圈养珍禽异兽的场所,供他们开展狩猎活动,也具有观赏游览功能。
“苑”,其实和囿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最初都是以动植物的生产为目的,进而发展成以动植物为主要观赏游乐内容的休憩、狩猎场所,已初步具备园林的性质。
“台”,是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榭”,是台上修建的房屋。事实上,台和榭常常被连用,用来统称建有房屋的台,或泛称各种建在高处的建筑。台榭除了观察天象、祭祀神仙、登高远眺、军事功能以外,还兼备赏景、娱乐的功能。
“圃”和“园”,最初都是指种植蔬菜、瓜果、草木的场所。古代房前屋后种植瓜果蔬菜,虽然出于生产目的,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园林,但在客观上已有些接近园林的雏形。
以后随着历史的演变,园林的最初涵义与形式也日益发展,进而出现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多种形式。
追根究底,园林的类型虽然丰富多样、园林的布局虽然变幻无穷,但要素都包含在繁体字“園”字之中:最外面的“口”是围墙;“土”则表示地形的变化;“口”居中表示水体;下部的字形则代表树木。这充分表明了园林营造所需的要素与内容。
由此可见,“园林”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园林是通过利用、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运用山、水、植物、建筑等园林要素进行人工构筑,从而形成的一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便于游憩、居住或者工作,也兼作一些生产和宗教活动的宜人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