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是齐国的三朝元老,在齐威王、齐宣王和齐闵王时期,都曾担任齐军统帅,在关键时期打了不少胜仗,为齐国一代名将,在军事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大家耳熟能详的齐国灭燕的故事,当时的齐军统帅便是匡章。
但是,匡章并不是一介武夫,他有勇有谋,对学问也很有兴趣,他与孟子多有交往,和孟子是好朋友,孟子对他非常尊重。本章就是他与孟子一起讨论学问的一个片段。
廉士,有节操﹑不苟取的人。古代廉字要比现在廉洁的含义广博许多,它有敛、自检、清、俭等多重含义。
估计是谈到了廉话题,匡章便拿陈仲子作为典型。匡章,陈仲子其实是同姓,他们的始祖都是陈完,陈完到齐国后改姓田,后来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也就是说匡章和田仲子都是齐国王族的后代。
匡章问孟子,难道陈仲子还算不上真正的廉士吗?他不贪图家族的富贵,独自搬到于陵(今山东邹平)居住,因为贫穷三天吃不到东西,饿得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了。水井边上正好有一颗李树,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子,已经被金龟子吃得差不多了,他艰难地从家里爬过去,好不容易咽下去三口,才恢复了视力和听力。
孟子说,在我心中,在齐国的士人中,陈仲子确实称得上巨擘了。虽然如此,陈仲子还没有做到廉。如果要发扬他的精神,一直按照他的模式行事,那大家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因为只有蚯蚓只吃地上的干土和地下的泉水就能生存,不求任何人。请问,陈仲子住的房子是伯夷那样的贤人盖的,还是盗跖那样的恶人建的?他吃的粮食,是伯夷那样的贤人种的,还是盗跖那样的恶人生产的?你说,谁能判断?
匡章辩解说:“这有何妨?他所吃的和住的,都是自己劳动换来的,他亲自编织草鞋,妻子则辟麻搓绳来维持生计。”
孟子说,陈仲子出身于齐国的王族世家,他哥哥世袭家族封号,一年有万钟的爵禄。但是他认为,田氏祖先夺去齐国的王位是不义的,因此他哥哥享受的爵禄和所住的房子都是不义之财,因此不吃家里的东西,不住家里的房子。他避开亲兄弟,离开亲生母亲,自己搬到于陵去住。
儒家非常强调人伦,认为人伦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不能违背本性,陈仲子避兄离母,是违背人性的。孟子没有这样直接批评陈仲子,似乎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了一个事实,这很有可能是为了不让匡章难堪。因为匡章也有类似的情况,遭到世人的诟病,但情形完全不同,孟子还特意为他辩护,这在后面我们会看到。
【《孟子》简读之滕文公篇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