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于核武器的争论一直不断,有人说它是危险之物,有人说它是未来能源,关于核武器-原子弹,和我们现实生活并不相关联,但中国创造它的艰辛的历史却让我至今难忘。
上世纪中期,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凭借着高度的爱国热情,聚集在大西北人迹罕至的戈壁滩上,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要研究出属于中国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横空出世》讲述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诞生内幕,1999年上映时拿下许多大奖,引起了国民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的中国靠着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让世界听到了这声愤怒的呐喊。
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至今已经有五十四年,虽然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前辈们的精神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也是终身适用的。
一、困境重生,心如铁石
建国初期,国际敌对势力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极力封锁和挤压,中国共产党决心要研发出一颗属于自己的原子弹。虽然当时的中国在研究原子弹方面处于“内无经验,外断支援”的困境,技术和资源上也面临比较大的问题,却始终没有放弃。
冯石和陆光达的第一次争执,便是因为淡水运输的问题。冯石作为战士们的首领,他不忍心自己的兄弟每天要辛苦往返几百里路。但陆光达作为一个恪守信仰的知识分子,坚持要以高要求、高标准来执行这项工程。最后的结果就是,战士们饿了在车上吃,困了在车上睡,人歇车也不能歇。
在寻找水源的时候,战士们顶着黄风翻过一座座沙丘;在工程建造的时候,战士们仅靠着自己的双手搬运制作;在粮食紧缺的时候,大家心甘情愿地吃着树叶粥和干馒头……
正如冯石在敦煌莫高窟里念的那首诗:“翩翩舞翩翩,年年复年年。千古飞天梦,何日上九天。”中国渴望崛起,所以就算困难接二连三,也绝不会动摇研制原子弹的决心。
不管是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绝不能退缩不前。只有决心战胜重重困境,努力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和这个时代相融。
二、同舟共济,赤诚相待
冯石和陆光达的第二次争执,是关于是否继续起用违反规定的汽车团。陆光达认为不能严格要求自身的战士,没有资格参与研制原子弹工作。但冯石觉得团队合作,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兄弟之间的情谊也是不能伤害的。
与其说这是争执,不如说是军人和知识分子在观念和作风上的磨合。
后来面对粮食问题的时候,战士们一致认为要先保障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而知识分子们则提出大家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同进退、共患难。
冯石和陆光达之间更是多了一种英雄相惜的情愫。冯石听闻陆光达脚肿,马上送去了一双老伴做的布鞋,而陆光达也回送了一本《毛泽东诗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陆光达受到组织怀疑的时候,冯石坐立难安,固执地用脑袋担保陆光达的人品,两人感情也愈加深厚。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都没有抛弃祸福共渡的精神,总是拥有让外人惊叹的团结力量,面对国家大业时尤是如此。
同舟共济,赤诚相待的精神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指彼此的相惜之情,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都有体现。
三、家国相连,信仰唯一
“在这个世界,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上。”
的确,中国有一段时期封闭落后,受到一些国家的欺辱,但我们绝对不会重蹈覆辙!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磨炼,依旧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凭的绝对不是运气。中国人,不怕困难!
陆光达一开始便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然后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离开了心爱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究原子弹的工作。
战士们在戈壁滩行进的时候,往后传递着这样一句话: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往哪里去。这意味着家里的亲人也不会知道他们在哪儿,甚至不能知道他们是死是活。
知识分子和战士们甘愿牺牲小我,怀抱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来到西北荒漠,只为实现一个目标: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试想,如果他们没有爱国的信仰,没有家国相连的责任感,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而年轻一代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更不能缺少了爱国情怀,须为了实现祖国的复兴大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研制原子弹的过程可谓艰难,若没有科研人员们的坚持和付出,我们今天的生活可能还是未知数。但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时安逸而止步不前,在面对重重困境时需要保持坚如铁石的心态,对同舟共济的伙伴赤诚相待,始终不忘记家和国是唯一的归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