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路小学
疫情期间,为了更客观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取有效心理支持,我们设置了心理问卷调查。通过家长的观察反馈,我们得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停课不停学”解决了孩子们的学习问题,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心理测评中家长反馈 家长反馈除了心理问卷,我们也专门设置微信平台,邀请家长在线沟通。毕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不是直接的手机持有者,家长是我们的教育中介。通过跟家长群聊、私聊,总结下来,有以下发现和建议:
三不了
一、辅导不了。孩子学的与自己所知道的出现脱节。
二、容忍不了。发现孩子学习的坏毛病: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老抠这抠那,写作业拖拖拉拉,字还很烂。
三、沟通不了。孩子脾气大,说不得,一说他就发飙,摔门拍桌子,说啥听不进去。
我们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是实情,我们非常理解,从满心喜欢到大写加粗的嫌弃,爸爸妈妈们也是很无奈,怎么就成这样子了?不过,理解之余,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也反映了孩子日常学习生活中,很多家长的“旁观者”模式。学习过程不关心只看成绩,孩子学习丢给老师和托教,学到哪学的什么从不过问,轮到自己辅导时束手无策;孩子一天在学校,老师要负责四五十个学生,对每个孩子的学习习惯难以时时监督,面面俱到,只要老师不通报有的家长从不主动关注,你若不关注将导致孩子的坏习惯持续;平时只管孩子吃喝,孩子内心的变化,成长中的烦恼,家长从不知晓,成长不参与,你的话他能听得进去吗?
教育孩子从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可是当我们发现有不合适的地方,就要去留意,去做一些改变。
别让你的焦虑破坏亲子关系
大人多半看不得孩子清闲,看到群里别人才艺打卡,看到自己孩子在看电视,气就不打一处来。作业写完了?拿来我看看,写得这么烂,重写,斗争一触即发。家长不会承认自己心里焦虑,只会用行动表达。作业写完了就不能看会儿书?书看完了不能练会儿琴?琴练完了不能做点题?总之,家长从不会说,作业写完了不能看会儿电视?我们的焦虑来自于比较,来自于别人,如果你焦虑,请设计自己的教育规划,与孩子沟通要学习的特长才艺,别随意被别人点燃和煽动。
做聪明的家长未被满足的一直在蠢蠢欲动
有个家长跟我说,孩子自觉性很差,自己复工上班,他就偷看电视,一看一上午,回来家要不是发现电视机那么热,差点就相信他一直在看书了,怪不得我上班他那么高兴。我问他平时怎么控制电视,他说,一点不让看,藏遥控器,拔天线,因为害怕他看电视看上瘾,不好好学习。好吧,理由很充分,孩子有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如果你被动压制他,需求并没有消失,在你松懈时,他会“报复性”地满足自己。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多么朴素的道理。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看电视不可怕,玩手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信任,没有引导,无商量,直接拒绝。电视都是坏的?手机就是祸害?这就像是大夏天,打开窗台,难免会有苍蝇飞进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拉上窗纱,准备苍蝇拍,而不是坚决不开窗,不去呼吸新鲜空气。网络上很多人文章,手机害了谁谁谁。个案被无限放大,极度渲染,仿佛手机如洪水猛兽会生吞了孩子们。手机是工具,透过它更方便快捷与世界沟通,是时代产物,合理运用,利大于弊。如果我们过分敏感,孩子一摸手机,我们就紧张,孩子们会更有接触的好奇心,尤其在看到家长们搂着手机乐不思蜀的样子。
放低一点姿态
陪孩子听一年级的语文名师课堂,老师一会儿一个生字宝宝,一会儿一个祖国妈妈,孩子听得津津有味,大人听了要起鸡皮疙瘩。可我赞同,这是符合孩子心理的语言。我们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沟通不需要居高临下的命令。
与我们的孩子交流,语言要放低姿态,身份也是。无论是家长,还是家庭教师,想要参与孩子的生活,就需要你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走近他。“今天老师讲的啥,爸爸没听明白,你能给我讲讲吗?”好吧,孩子在你崇拜的眼光中,把今天所学的又整理了一遍,加深了印象,下次听课他格外认真。最忌讳,“这你都不知道,笨死了”。孩子喜欢肖战,你也可以花痴一样说一句:就是怪帅,我闺女眼光不赖。而不是“肖战是谁?哪个科学家?整天喜欢的都是啥,小白脸”。
说孩子“能接受”的话彼此接纳,才能走近。父母和孩子真的就像两座山,血脉相连,彼此相望,因成长的时代不同,山上各自有不同风景,应该有这样一座桥,多到对方那里看看,这样,才不至于疏远陌生。这座桥就是欣赏、接纳、理解和沟通。
个人观点,未针对任何人,不喜勿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