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职场的瓶颈期,如果再加上不断增加的年龄的因素,就有人会说,你这是中年职场危机!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最近在得到学习了汤君健老师关于中年职场的课程,不由的想分享给大家,中年职场危机到底是什么,真的可怕吗?
首先,让我们认清职场现实
在职场中很多用人企业的确是带着年龄偏见的,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企业对待不同年龄段员工分别有三种期待
第一个阶段是职业快速成长阶段
这对应的是刚毕业踏入社会到28岁左右的员工。
这个阶段大家学东西和成长都比较快,有潜力、有可能性,对于这类员工企业会基于培养人才的考虑,愿意去栽培他们。比如说大企业会提供轮岗的机会,让员工进行一些内部探索;小企业,也会尽快的让你独当一面;甚至有一些大企业会把大项目分给新人,比如宝洁会让他们的管理培训生,负责上千万的项目,有些互联网公司也会让新人负责运营拥有几千万用户的产品,这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已经很厉害,而是因为企业愿意给他们这样的锻炼机会。
第二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职场中年
一般来说是29-40岁左右的员工。
这群人经过几年的职场打磨,开始走上管理或者专业骨干的岗位,他们的工作技能已经变得成熟稳定,而且对所在的行业职业也都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这类员工企业就要比对新人严苛,很多企业会要求他们创造等价,甚至高于工资的价值。
大企业会要求员工积极融入体制,具备管理能力,小企业会要求员工能够独当一面,直接带来新业务。
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员工的业务能力不过硬或者没有管理技能,就会一直被锁死在基层。而跟他们在一个跑道上的,是比自己更年轻的人,如果有晋升或发展的机会,公司可能会愿意选择更年轻的人,如果遇到公司裁员,这群在基层的中年人会是公司第一批考虑的对象。
当然如果你能够给企业创造他想要的价值,这也会是你职业生涯中,薪资涨幅最快的时候,20%甚至50%的年涨幅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体制外的市场化,竞争充分的企业。
第三个阶段是职业成熟期
一般来说是40多岁到退休的员工。
如果这部分员工不能胜任高管或者有自己资源的事业,那基本上就遇到了公司的天花板,毕竟公司金字塔尖的位置太少了。
当然有些职业比较例外,比如医生老师培训室等等。这属于靠经验的专家型职业,越老越吃香,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职业如果你没有管理技能加持,没有独当一面的资源和人脉,即便不被裁员,那么你的工资也不会再涨了。
所以,我们说的职场中年危机,是员工自己的高薪期望和他自身能够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冲突。
什么意思呢?这个时期,员工刚度过快速成长期,有了一些积累,生活上也开始成家,上有老下有小,可能还背着房贷和车贷,是最需要高薪资的时候。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还要兼顾家庭生活,在工作上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就会下降,所以企业会担心他们投入的精力不如年轻人,而且他们的薪资又已经涨到了一定程度,企业在他们身上付出的成本是很大的,所以企业会更加看重雇佣这一类员工的性价比。
那么,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职场竞争力变小了?
上面,我们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那么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来想想看,按理说随着年龄的增加,我的阅历和工作能力也增加了,为什么竞争力反倒是变小了呢? 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工作螺丝钉化
越大的组织往往越依赖完善的系统机制,而不是依赖人,把人的影响力减到最小,公司才稳定、可靠,离了谁公司都要能够转得下去。
比如宝洁,如果把销售部的所有岗位轮一遍都可能需要10年,很多互联网大企业也是这样,产品运营技术等岗位的分类都很细,每个人都负责其中的一小块。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旦一个人在完善的组织里呆久了,就很容易对大的职业环境变化失去了感知,失去直面市场竞争的生存能力,只要流程、制度一变,就容易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位在监狱呆久了的犯人,就有过类似的调侃:起初你对监狱恨之入骨,然后你对它习以为常,时间够久之后,你会变得无比依赖这里,这就是制度化。
第二是主观学习动力下降
一是因为生活确实占据了精力;二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人会给自己暗示,我已经学不进东西了,或者觉得我过去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已经让我有了核心竞争力了,我不用再学习新东西了。
这些在结果上就会体现为他们的专业能力被动过时。
这里说的专业是泛指,既可以是具体的技术专业能力,比如软件开发、平面设计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业务能力,比如市场营销、采购能力等。
这里说的专业技术能力过时,是如果一个人不关注行业趋势的变化,只沉浸在已经掌握的技能里,就容易追赶不上时代。
比如随着云技术的发展,很多公司把自己的数据库放到了云上,于是数据库管理员的编制就大幅度减少了,传统的数据库管理专家就结构性的失业了。
再来说业务能力过时,比如说你是做市场营销的,如果你不去接触互联网各种类型的传播形式,不研究消费群体的变化,也不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那很容易被时代甩在身后。
之前在朋友圈有一条刷屏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营销人表示,我们在10年前想象中的职业,路径是这样子的:
快消集团品牌营销管培生--品牌经理--跳槽去某时尚公司做总监--被进驻中国的海外某公司挖去做中国区总经理--成为中国区总裁--最后上福布斯
随着年龄增长,10年后的职业路径其实是这样子的:
品牌管培生--品牌经理--被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打的迷茫--转型互联网运营--自己做自媒体--最后变成微商
谢谢大家,人生还是不要计划了
这其实表达的就是传统营销人的焦虑。
第三是缺乏管理能力
有些人会说我当个技术专家走专业路线就可以了,不需要管理能力,其实,即便你走专业路线也一样,也要有管理能力,而且管理能力能够使你的专业路线走得更好。
什么意思呢?其实管理并不仅仅是指管人,你管事管流程管精度,向上管理,领导向下管理,下属都是管理,假设你连基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都没有,那么反而会限制你专业的发挥
许多人回顾职场生涯,其实,把所有的筹码压在专业上是危险的,发展得好的人都是在专业能力之外,把管理能力当作是自己的一层保护垫,让自己遭遇危机的时候,多一个降落伞,多一个缓冲期。
如果你是在管理岗位上,你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新业务,比起掉在具体事务里的同事,你有更强的敏锐性,同时你的职场不可替代性,也比技术单一的专家型人才要强。
第4个原因是来自家庭的压力
按说一个人只要想尝试,啥时候都不晚,话是没错,但是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个阶段的职场人,上有老下有小,可能还背有贷款,那么这时候他给自己尝试的勇气就会小很多,也不敢放弃现在稳定的收入去尝试一些前景还不明确的工作。
那么,所谓的职场中年危机,不过如此:
因为企业对不年龄段员工分别有三种期待,年轻的去培养、骨干的要价值、成熟的发光发热,而我们因为工作越来越细分、学习成长变慢、缺少情商和管理能力和承担家庭责任四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竞争力却越来越小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下次再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