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对鲁迅先生有太多的误解。
从小到大,我们的课文被鲁迅先生的文章充斥着,从《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再到《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少年闰土》,鲁迅的文章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就是晦涩难懂,因为他的文章总是充满着讽刺意味,总是要在老师讲解完时代背景,甚至要完全清楚的讲明他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时,我们才会哦的一声恍然大悟。学生时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怕看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可以说是,只要有他的文章,课后习题第一道题一定是背诵这篇文章。这对满脑子已经装满数学公式和英语单词的我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我们讨厌鲁迅,讨厌他的文章,就好像,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说吴承恩,罗贯中,甚至韩寒,郭敬明的大有人在,可是如果有人回答说鲁迅,那一定会被大家笑掉大牙。中国有那么多好的作家,我们喜欢读路遥的平凡世界,喜欢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喜欢老舍的骆驼祥子,喜欢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可是,很少能听见有人说,我喜欢鲁迅的孔乙己。所以,我觉得把鲁迅的文章印在语文课本上说是将他的文章普及化,然而却让他损失了很多他应该有的读者,因为我们对课本总是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怎么能和我们自愿看的小说相比,带着抵触的心情看作品,再好的作品也会被误读。再加上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是节选的,读完让人摸不到头脑,所以我们认为他的作品晦涩难懂,甚至产生厌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图书馆无意间又翻起鲁迅先生的书,再读孔乙己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对鲁迅先生有了太多的误解,先抛掉他的时代背景不说,就单从这个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对于一个曾经尝试过写有关人物的自己来说,鲜活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难塑造的,而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真的是活脱脱的印在的我的心上,孔乙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向人们诠释着他的无知与可悲,都在诠释着那个时代对人们的迫害。初学孔乙己时,总觉得孔乙己像个傻子,自己什么都不懂,还要炫耀自己,别人都看不起他,拿他当笑柄,他倒自己想的很开。可现在再读孔乙己时,内心充满了悲凉的气息,对孔乙己更多的是一份同情。(写不下去了,内心戏很多,就是说不出来,我再感受感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