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朋友圈的朋友不在了,你第一时间会做什么呢?
我会,让他们定格在那儿。
我的朋友圈,有两个这样的人。
一个是我血脉相连的人。
父亲的朋友圈,最后定格在2018年9月9日。
这个日期,让我瞬间破防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胜哀婉!
那一天,父亲在广安。他一路坐着火车,到了邓小平故居。青葱苍翠的川东农家三合院里,一蓬蓬慈竹翠绿之下,邓小平爷爷端坐在椅子上,笑容可掬、亲切温和。
在邓小平铜像前,父亲双腿交叉往前,两手撑住台沿,面露微笑,身形略显瘦削。可就这样看着,我鼻子一酸,泪水来袭。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笑很难见,而这次定格,却笑得如此自然,如此欣慰。
2018年,他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那是他念了一辈子的人,也是他一辈子的恩人,他甚至希望,我嫁一个像邓小平爷爷那样的人。
地主家出身的他,本是团宠的大少爷,可经历了土地改革,家道败落,知识分子出身的爷爷,在摔断腿失去劳力以后,十六岁的父亲,作为家里的大哥,便当起了这个大家。
直到1983年,头上那顶帽子,才被彻底摘掉,那一年,他已近30出头了。
野渡苍松横古木,
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处遵何路?
坐眺长亭意转闲。
对当年在益阳道中的主席来说,是“意转闲”,对于四十多年后同样来到益阳道中的父亲来说,这一生却是“意难平”。那一年的大通湖边,他跟着母亲外出谋生,没想到却无功而返。
建福,这一辈子,他这一生,都献给了大家、小家,最终落寞而终。“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父亲的血脉,也永远定格在我身躯里。
一个是我素未谋面的人。
2019年5月11日,他在朋友圈刚写下:
“如果我以独立思考的方式重新研究鸦片战争,应该如何收集各方的资料?应该从几个角度(海内外)去观察?是否要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放在一起?
还有,是否把日本的明治维新作为一个参考体系?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本身就是一本书。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参照,将是很可惜的。
不要着急问我将会得出什么结论,我对不同的国家以及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更感兴趣。
我忽然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了,因为对现在有很多启示。”
可过了几天,群里便传来了消息,他一个人独居,突发心梗倒下了,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几天了,还联系不到家人。他是《费孝通传中国人的自觉》的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在这之前,我们约好了,要去北京,参加他的文化客厅。
一个深度思考的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就这样突然被定格,戛然而止了。
他建立的文化客厅群聊,随后就沉入寂寥,然后被解散了。这个课题有没有钻研下去,文化客厅是否还在继续,也不再有任何动态了。
能让你定格的人,一定是感动你的人。所以,我日益珍惜朋友圈的存在,也很认真地去点赞,去评论。
前几天,我写下一段文字,朋友圈,太方便,戒不掉,确实有些报喜不报忧。因为人就像一棵树,一半扎根在黑暗的泥土里,一半飞扬在风和阳光里。大部分的人,还是希望展现积极、美好的一面。
交通越来越发达,可聚会越来越少,彼此不太愿意,去彼此的世界里看看,却愿意相信朋友圈的那一半明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6735/b6ae511bfd81046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