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喜欢喝酒,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都不喜热闹。但,和三五好友的聚会则是例外,不但要聚,还得热热闹闹地聚,必须还得是有酒才算尽兴。
刚结束为了欢迎远方来的友而攒的局,到了家,忙忙碌碌收拾利索躺下,酒已醒了大半。回想昨晚这顿饭,吃的真叫一个不痛快!
为啥把饭局订到离城那么远的地方?没去之前我以为只是因为友的友家离那里近,饭吃到一半才逐渐明白,原来友和我们的出席都是她的友为了请人办事攒局,敢情我们是去烘托氛围的!
好吧,既然友都忍了,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忍的?坐在酒桌两头的我和老公只能通过发信息相互安慰,期盼时间过得快些。
既然是陪酒,酒总是要喝的。你虚伪地来,我虚伪地去,累死人。几个场面下来,所有人都喝多了。这下,就有意思了。
我喜欢观察人。尤其是自己喝得晕晕乎乎时,去看身边因为酒精亢奋的人,急躁里夹带起我“赋予”他们的慢节奏。看他们的行为、表情、反应,甚至是语言,都多了几分特别的意蕴。
端着姿态的人,开始和你称兄道弟;不善言辞的人,开始变得酒令不止……而我最害怕的,是有人喝着喝着,先是笑不停,后来就成了哭不停。
闺蜜是个女强人。她的强在于:学习要强、生活要强、事业也要强。她是医学博士,为人善良宽容,两口子都是高知。和她接触过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喜欢她。我也喜欢她,因为她总是为我着想,凡事都会先考虑对方感受。
这个对方,尤其包括她的母亲和孩子,当然,还有她的丈夫。
对她并不了解的人总是出奇地喜欢她柔和的个性。但我不喜欢,我劝她不要总是这样柔和,有时候做一块鹅卵石太委屈。
她5岁时父母离异,理由竟然是父亲热爱自由,不喜被婚姻羁绊。只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她虽然得到了完整的母爱,却也被迫接纳了母亲的强势。各种“不允许”是她成年前做事的准则。而再未婚嫁的母亲也养成了难以接受他人的偏激的思维模式。只有我知道她很难,难处在于不忤逆母亲的意愿,在于对她的养育之恩必须、只能表达感激。
所以她有了孩子后,就拼命地给娃创造自由空间,从幼儿园选择蒙特梭利开始,只要身心健康就够了。但无奈小学还要衔接初高中的教育现实,她又把孩子拉回应试教育体制里。
但是,她在挣扎,在和目前的现状做抗争。她说:不学就不学吧,健健康康的,挺好。她说:考不上就考不上吧,博士生找不上工作的也大有人在。她还说:对孩子来说,能力比学历重要多了。
是的,很多话都对!我为啥又想记下这些她说了很多次的话?
因为昨晚的酒局上她喝多了,拽着我的胳膊又哭了。委屈——来自最近母亲的乱发脾气;压抑——来自孩子这一年的学习状态;懊恼——来自丈夫对她的不理解。
“活着到底为了啥?”这是一道无解题。哪个不想好好活?学业、事业、家庭、教育、社交……大道理的话真的不必说,大家都知道。也许,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我们至少还能一直追寻它吧。
那句只有喝多了才敢说出来“活着好难”似乎是成年人世界的主旋律。虽然只是安慰话,但我还是想说——难处早晚都会过去的,咱们得学会坚持。
这个时间还能记录这么多想法,真是因为酒醒了。脑袋里一半装着清醒,一半装着困倦。难,睡觉也不容易呢!
就这样吧。祝我睁开眼睛时,一切美好和期待再次降临,有希望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