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会不定期发朋友圈的人。
今日运动有突破,发个圈“显摆”一下;今日和家人孩子其乐融融,发个圈快乐一下;今日读书不吐不快,发个圈分享一下;今日偶遇美景美食,发个圈纪念一下……偶尔点缀一些工作动态、任务,拼凑起来就是一个活在朋友圈里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人。当然,发圈前必定会顾及圈内“空气”,绝对不吐槽、不传谣,所以更准确的说我在圈内展现的是一个阳光快乐、感情丰富、热爱生活、有趣有料的正面女青年。
令我自豪的是,每日随手兴致的发圈,也感染鼓励了不少朋友。
有个小姑娘是在新入职培训时加了我的微信好友,只有一面之缘,她偶尔会在我朋友圈中默默点赞。直到有一天,她考到心仪已久的名校研究生,离职时给我留了言,表示正是受到我每天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圈鼓励,她才重新信心,奋发努力,终于达成心愿。她对我表示感谢。
还有一些朋友,平时很少联系,会突然告诉我看到我每天坚持锻炼很受鼓励,自己也下定决心开始锻炼,锻炼后身心都更加健康。还有一些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后受到了启发,改变了思维,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没想到自己随性之举也帮助了很多朋友,为他们提供了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在传播正能量,助人为乐。
凡事有利就有弊,有欣赏的也一定有排斥的。这是普世真理。发圈给了我肯定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
有些人以偏概全、颠倒主次,认为圈中的场景就是生活的全部,甚至定义为发圈人不用心工作。
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可以理解,因为他对别人的看法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发圈和不用心工作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而是在他人发圈的基础上加载了自己的臆想揣测后得出了和自己认知一致的结论,即你首先已经认定发圈之人不用心工作,然后把发圈内容作为自己认定内容的佐证,然后再言辞凿凿的对发圈之内进行“审判”。那事实是什么呢?有正确的可能,也有失误的可能,各占50%,也就是多余。。
换个思维,如果你把发圈之人看做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愿意公开自己信息来消除他人对他了解的盲区,这从沟通方面来说是有效的降低了成本。这本来就是对社会效率做出来贡献。
退一万步说,即便此人发的内容对你没有价值,如果没有影响到你的生活,就随他,毕竟你规划不了别人的生活,如果发的内容影响到了你的生活,比如广告刷屏,你大可直接屏蔽。万一此人发的内容给你提供了有益的内容,帮你解决了难题,你是不是还应该感谢他。不是有人称“万能的朋友圈么?”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有情绪,自己调整,不要去评价定义他人,这是对自己修养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