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167023/1d08025dde0f23b3.png)
苏轼8岁时,父亲苏洵准备进京赶考了。
这天一大早,母亲程氏很早就起来张罗着让苏轼起床了。苏洵拿着大大的包裹出门。程氏把苏洵要披的大衣细细地捋了一次又一次。家里笼罩着高兴又不舍的气氛。小小的苏轼对赶考还有些懵懂,他被父亲抱着吃了早饭,然后被交代着要听母亲的话,用功学习,不能懈怠。
早饭后,母亲给父亲披上出门的大衣,父亲按了按母亲的手。夫妻间的默契让这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这一幕,小小的苏轼看在眼里。
父亲抱着苏轼,摸着他的头顶,苏轼不由自主地抱紧了父亲。站在一边的弟弟苏辙年级更小,不懂发生了什么。
苏洵这一去很长时间都没有音信。
程氏在丈夫进京赶考时就说过,考中最好,但考不中也没关系,也不用急着回来,在外面游历几年也是好的。
苏轼的母亲程氏不是寻常闺阁女子,她深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嫁给苏洵后更是力所能及地为丈夫创造一切游历的条件。正是因为母亲的眼界和大度,父亲苏洵才放心把家交给她。苏洵真的很幸福,家有贤妻,方能安心闯四方。
其实要不是因为第一个儿子夭折,家中长辈和程氏会更早让苏洵进京赶考。现在儿子苏轼聪明伶俐,小儿子苏辙也聪慧有加,苏洵这一趟拖延了数年的进京赶考之旅终于得以成行。
苏洵走后,母亲程氏为苏轼的功课费尽心血,每天苏轼下学后,母亲一定早早地备好了茶汤饭食,陪他一同用饭后,母亲便会把苏轼的习字与作文收上来,细细查看。这一小段时间里,苏轼苏辙可以自由活动找小伙伴玩。
苏轼的祖父对学习有着过人的达观:“不需过多强记硬背,书上之事不过是些死事,多出去行走说话,劳逸结合!”
在祖父眼里,书读进去后要倒得出来才叫本事。
四川人自基因里带来的雄辩之才在每一处乡野皆可感受。苏轼一生中永远会记得那样的画面:在乡野田地间,这个豪迈的老人一手持酒,一手挥斥方遒,他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可以说,祖父的熏陶成就了后来苏轼的雄辩能力。这一能力成为了苏轼政论文章中的锋刃、诡辩游说之时的利剑,让他一生受益无穷。苏轼的口才不仅征服了宫中的所有大臣,就连宋朝的三大皇帝,即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都成了他的崇拜者。这一切都源自田野上祖父挥斥方遒的那一段宝贵童年岁月吧。
程氏每晚都会给苏轼讲一些历史故事,有一天,程氏教了苏轼《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范滂是后汉时的一位青年文人,由于直言劝谏而惨遭杀害。那时的后汉政权由宦官一手掌控,滥杀滥捕大为盛行,与范滂一同被杀的文人数不胜数。范滂的母亲深明大义,她支持儿子的选择,因而范滂才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从容就义。
看到这里,苏轼轻声问母亲: “如果我做了范滂,母亲你怎么想?”
程氏闻言,莞尔一笑: “难道你都做了范滂,我却连范滂母亲都做不了吗?”简单的回答,可见苏家之家风,更可见母亲教育的用意。
苏轼的少年学习生活真的很美好,打底的教育由天才父亲教导,父亲离开后,由细心勤勉的母亲承接,再加祖父的有趣辅导,这样的学习环境真的很卓越了,良好的家风熏染之下,未来大文豪雏形已成。
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学校唯分数分学生,家长焦虑成绩,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形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环境。学习原本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父母是辅助,学校是教导,而不是全部围着分数打转。我想很多孩子肯定羡慕苏轼的学习生活。当然,苏轼同学是很努力的,在当时肯定也是最卷的一批,但是他肯定是喜欢学习的,也是有目标的。
--时与猫璞学习小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