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澍 | 2016-07-02
台湾女作者郑姵宣著《茶道》,其中第一章讲解茶道的精神,很是受用。比如“守、破、离”:
““守、破、离”是学习茶道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依循着老师所传授的规矩、细节认真学习,并认真磨炼(守);接下来,将学习的一切经过思考后内化为自我所有,并在遵守原有基本准则的基础上继续磨炼,并偶尔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破);最后在经过守与破的阶段后,拓展出自我的道路(离)。……若是忘记了所学习的根本,那么创新便不会有突破的凭据,当想自成一格之时,也会缺少根基而无法扎实立足。现代的社会,都强调自我的意识与想法。有些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乘出更好的结果,有些人去芜存菁让原有的价值显现出另一种新光芒。但在追求自我突破的同时,能不能认真地将所学习的事物完全地吸收、磨炼、熟悉与了解,则是成就事物的基础。就像不论建筑物要构建成什么样的形式,地基都要打稳,建筑理论的基础是必须要顾及的。
……“守”住原有的基础,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原则,找出突“破”现有困状的方式,并寻找脱“离”原有受限的策略方式,但是不可忘记的是基础知识与原则。”
我想,但凡习惯了不断学习的人,对这段话都要十分的感同身受了。像我学习美术一般,钦羡着艺术大师的妙笔生花,就没头没脑,异想天开的想要做自己的创作,于是还没“守”呢,便已“离”了,故终于上不了艺术的道路。
这茶道已然上百年历史,自然经得住沉淀,这见解都是非此一家之言。周作人《两个书家》,举中国古人书法家为例,也是同样的看法,只是表述各异罢了:
“傅青主最忌字有“奴俗气”,他的家训有一则云:“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气,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惟字。”他主张学写字要由会而至不会,到“不会”了,才能没有所谓奴俗气了。譬如学写“王字”,起初要竭力模仿,要求它像王羲之,到得学到了家,与王羲之相像了,即是“会”了,以后又要努力的去求脱离,这就是由会以至不会,所写的字由王羲之学来,却又不像他了,才可以算是自己能写字了。他说写字要“会”不难,但会了要求“不会”,便很不容易,往往一个人一学就成了那一家了。……
大凡学一种艺术,都有这一种境界,最初是竭力钻研,进到这核心里去,既然到达,就要再钻过去,通过相当的时间,仍然出来,这就是所谓“自成一家”,有独立的价值了。”
古人讲要“博览群书”,这意见很是中肯。知识其实都有着渊源相通,如此多方佐证,自然诚不我欺。
又更可得其中这般心心相惜之美,如此人生,岂不快哉,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