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纠结于如何活着,千万种活着的说法,也就有着千万种的滋味。活着的味道,剖析到灵魂,终归是万语千言,却道不出其中的真谛。
余华的《活着》一书中的福贵,一生惨不忍睹,应该是生不如死。鉴于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他坚持一边活下去,一边随着亲人不断离开世界的那刻而倍受煎熬,最后只剩下老了没骨头的老牛陪着自己晒夕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自请宫刑,忍辱苟活,取决于价值观不同,有一定的目的性,跟《活着》中的福贵不可同日而语。《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传记,他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他能用文字描述父母亲的爱情,语言直白却引人入胜,创造了巨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甚至在《活着为了讲述》中讲述自己的父亲、祖母、外公风流韵事,思想超前可见一斑。如此活着的意义,已经达到了令人不单单是羡慕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发人深省后的彷徨,依然迈不开思潮的步伐。如此看来,活着的深层感因人而异,不能照搬版本来评判任何人群对活着的认识根源。
尼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关于对活着的理解,很难达成一致,但很多是活着就是为了很好的生存。古语说的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于是有着千奇百怪的活法,忍辱偷生者处处可见;煎熬中求喘息也屡见不鲜;混一天是一天更不是没有等等,无不在说明活着的重要性。在医院看到患了绝症的病人垂死挣扎的面孔,才知道活着真好;到了殡仪馆看到青烟袅袅,于是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于是感触万千,好像自己又重新活一回。心态在对活着的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点无可置疑。消极悲观的人若是看了上边提及的场景,只会徒增他们对活着的厌恶感。
诗人说:“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抱着从容恬淡的心态过日子,一年都显得漫长无尽;抱着贪婪执着的心态过日子,纵有千年也短暂如一夜之梦。”在一去不回头的光阴里,枯荣过处皆成梦,得失两忘便是禅,也许真的是,背起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归宿。这种活法如此恬淡,可谓超俗之人。对于此种人群,活的潇洒自如,不去取悦任何人,恐怕让他们献媚世界都是不可能的。活得有趣,活的自我,想来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活着,没有想更多的与活着没有关联的烦恼,境界之高,状态之美,令人肃然起敬也就成了必然。怡然自得的活法,定是随行从容,也就成了活着的典范。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人自己没有很好的活着,却又朝着另一个极端的活着模式冒进:携带他人生命一起死亡!这种案例,无论远古还是现今都是屡见不鲜,应该是企图是很嗜血,很变态的疯狂行为。对于一个病态心里的活着,其本身就是感到要一个平衡。殊不知他自己都没有真正读懂平衡的含义,这种做法只是亵渎活着的存在意义。小时候附近的村庄有一个罪犯,自己犯了罪,公安机关正在逮捕他,准备游行后枪决的。殊不知,他为了心里平衡,逃命的路上连续杀了两个人,其中一名少女还被强奸。对于这种人,恐怕心里医生都不能详尽说明他的真实想法,而我也只是一种简单侧面揣测罢了。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每一个人物追根求源就是为了活着,于是铤而走险,贩卖假药成了鲜明点。分析背后诸多原因,有的说体制不完善,有的说贫穷是绝症等。他们却冲破险阻,勇敢的活下去,这种对活着的追求应该是正能量的,当然抛开以身试法的方面。物欲横流时代,活着的方式更有了新的体现,然大多数依然是负重而行。这种人活着普通,有软肋,也有盔甲。会在深夜的朋友圈里流泪,也能在办公室里拼命。也就验证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负重前行”,忍受了所有的不容易,去显示活着的真实面。
生活中总有那部分人对活着的定义就是:荣宗耀祖。所以毫不停歇地追求终极目标,过程中丢失了尊严,依然奋勇上前,我不知这种活着的方式是否值得世人膜拜。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活着就要学会享受人生,尝试世间所能提供的物质、精神享受。这类人不单单是满足其色欲、肉欲,甚至还要炫耀其嘴脸让周围人都能看到,才有快感。突然想起作家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鲁迅活着的标准来衡量毫无道德底线追求物质或地位的人群丑态,应该是多么滑稽的讽刺。
说起活着,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会人的活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解决温饱。但那会精神文化却异常丰富,民间艺术生活不断来弥补没有填饱肚子的人们,生活中有的诗和远方。过了饭点,人们就是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走亲访友是比较快乐却也是最寻常的事儿。秉承着“多子多福”的观念不断地为国家创造人口,可是就这看似简单乃至毫无意义的活着,如今却令我经常神往。那会写作就是让人羡慕不得了的,还有那诗会、笔友会等,让很多文学青年有了追求,有了梦想。如今时代,一个单单的房价就压制了大批有着艺术细胞的文艺青年们,使得他们为了面对现实生活,就放弃了诗和远方,对于活着的看法就有了模棱两可的定义。很多原本可以在家躺着摇椅看着孙辈笑的中老年群,却甩下了当初的活着的思维框架,为儿女辈重新改变生活,于是活着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其实也是含糊不清的,不过‘累’倒充斥着他们的余生。
《花田半亩》中说:“生命中,我们都接到不同的剧本。有的平淡,有的浓烈,有的是笑,有的是泪,不管怎样,我总要演好,直至落幕。”如此洒脱,实为活着的最高境界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至于将来是否发生什么,都无法预料,活在当下,做好真实的自己,就是一种很好的活着。与其一味忙碌奔波,不如活得踏实一些,做真正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做那种容易成为他人楷模的人。不困于心,不乱于情,随性洒脱,却不脱俗,活得踏实,活得自然。
佛陀释迦牟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有时候我们要用佛性观点去看待活着内涵,做到放开、看开。生命中总有哪个阶段会遇到一些扰心事件,或大或小,有的会贯穿一生。世事难料,谁都驾驭不了突发变故,只有学会调整心态,坦然直面人生、笑看人生。活得放松一些,人生趣事也就会无形中添加许多。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看书、交友都是让活着变得更为精彩的明智之举,毕竟生活是现实的,现实不单单是悲惨,却也是五光十色的,精彩的人生需要全新的理念来诠释活着的真实内涵。
白落梅说过:岁月无边,人生有涯。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拥有自己可以拥有的,珍惜自己能够珍惜的。不要让似水年华,匆匆擦肩,不要辜负,这仅有的一次人生。惟愿人生活着能做到:简约活着,温暖相依,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给予你厚望的人!
流年,77年生于皖北平原,研究生学历,公务员,中共党员,在职博士。信奉随性,崇尚自由。文章散见于《党建》、《共产党员》、《安徽文学》及其它网络公众号,2017年逐渐喜欢上文学。爱好:文学、法学、旅行、品茶、交友等。
微信号:mfx100206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