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人》|来自五十年后爱情呢喃

《情人》|来自五十年后爱情呢喃

作者: 松月bling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5:25 被阅读0次

    第一次读《情人》是因为王小波的书以及王道乾的翻译,盛名太大,好多朋友推荐,时间是四年前。

    读完后我去豆瓣上打了一分,打完分后,还狂妄的写了评语“逻辑混乱,无病呻吟”。

    时隔四年,我再次拿到这本书,很短,一个多小时便可以看完,我却从下午一点多看到晚上七点多,剩下的是久久的沉默。

    最好的戏剧是达到让人想哭,却哭不出来的效果。《情人》比这更要优胜。

    《情人》是作者杜拉斯在七十多岁时对自己十五岁半所遇之事的回忆。全书以这个十五岁的少女与一个二十七岁的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这段故事以渡船上两人相遇为开端,以渡船离岸最终告别为结尾,中间仅仅相隔一年半。

    但是,如果仅仅把《情人》评价为一本爱情小说是十分不恰当的,正如出版家热罗姆·兰东所言“……这本书的主题绝非一个法国少女与一个中国人的故事而已”,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对于生与死、希望与绝望、爱与性欲的思索与考量。

    01

    《情人》是一个极度冷酷的回忆历程,虽然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自传,但总体而言书中少女的形象与经历是与作者密切对应的。

    相隔过去五十年,作者将以往故意深深埋葬的某些事实与感情一一进行了坦露,并且用十分理性的笔触进行了叙述,对书中的这个十五岁少女的真实面孔没有进行丝毫隐瞒。

    书中的少女是美而自知的。她虽然才十五岁半,但是看待事情的眼光已经远远超过了年龄,这种成熟让她与别人不屑为伍。

    她与中国男人的相遇是如此顺利成章,她知道自己有吸引别人的能力,即使不是这个中国男人,也会是别人。只不过,命运确实是安排了这个中国男人。

    中国男人是富家子弟,而少女却家境贫寒,这样的故事一般难以得到好结局。因为是以回忆的角度来叙述,在一开始时就会知道结局,所以这个故事里充满着悲剧色彩。

    与中国男人频繁的表达爱意不同,少女从来不说爱情,即使是在告别后的轮船上回忆过去一年半的经历,她所得到的答案也是不清不楚的,她无法确认自己是否爱过那个中国男人。

    而事实上,她是有过爱情的,只不过她的骄傲不允许她承认。

    她不止一次的要求中国男人把自己当做普通女人,让中国男人对自己和对其他女人一样,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她坦率的认同自己是为了钱,或者以欲望来掩护自己。

    所以,即使她的情人在床榻上难过到流泪的时候,她也不肯表现出一点点心软,她的灵魂显示出不一样的倔强,她称呼自己为白人小娼妇,她为中国男人意识到她是个骗子而高兴,并且坦率的承认,她对中国男人的爱意始终表现的理智而冷静。

    02

    少女的骄傲是有缘由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是个白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当地人的汽车上留有专门给白人乘坐的位置,年轻的白人女性永远是备受关注的存在,寄宿学校为了声誉着想,必须要有几个白人学生才行。

    少女一家和中国男人一起吃饭,纵使实际情况是一家人都窘迫潦倒,生计困难,也要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进行命令式的对话。

    而少女呢?她十分坦诚。她认为即使中国男人可以承担自己的一切,这种爱情也不会有结果,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不是白人。在少女被母亲殴打时,她为自己辩解,她怎么可能和一个中国人发生性关系,那么丑那么孱弱的一个中国人。

    在最后的告别之际,她是难过的,但是却不肯流泪,缘由仍然是因为对方是个中国人,她认为自己不该为这类情人流泪。

    这种对于种族上优越感,没有进行过半点掩饰,在整本书中都能找到痕迹。

    除此之外,少女的骄傲还来自于她对世事的聪慧与老练,而这些都来自于她独特的成长背景。

    她七岁半时,父亲去世,母亲艰难的支撑家庭。她有两个哥哥,一个比她大三岁,一个大两岁。母亲想要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但是事实总是差强人意。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刻在骨头里的痕迹,即使是过去大半生也难以磨灭。所以即使这是一个依靠回忆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话语间透漏出的绝望与近乎于自杀的心态,在作者还是个少女时就大概已经出现了。

    她的大哥是个暴君,是个无赖,是个流氓,但是却统治着整个家庭,小哥哥终生都活在恐惧之中,直至二十七岁去世。她的母亲对于这些暴力视而不见,一生都只偏爱她的大儿子。

    少女处于矛盾之中,她想要逃脱这个家庭,她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她爱他的小哥哥,她对她的母亲既爱又恨,她想要在母亲面前杀死大哥哥,她就是这样长大。

    她明白这种生活有多么不堪,如果没有最后的遮羞布,将会完全暴露,她没有办法,她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想要掩饰。

    03

    书中最可悲的角色就是母亲。

    她偏爱她的大儿子,一生都陷在这种疯狂之中。她用尽所有心力来为这个大儿子做打算,看似把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实际上已经彻底绝望。母亲有很多朋友,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她把疯狂的活成一种正常人的样子,自己欺骗自己。

    她得知自己的女儿和一个中国男人在一起了,她到学校里故意说的若无其事,好像再正当不过,最后自己却哭了起来。她一方面认为这是一种耻辱,她感到自己的小女儿将会被唾弃与咒骂,感到这个白人家庭被侮辱了,但是另一方面却又享用着中国男人带来的金钱,在女儿表示会向中国男人要钱回到法国时表示赞同。

    母亲允许自己的女儿打扮的像个小娼妇一样,在女儿出去搞钱时也并不阻止,甚至于如果不是担心自己的思想会收到折磨,她自己也会选择这种方法出去搞钱。

    她对这一切都太明白了,但是又再次进行自我欺骗,以求得心理上的安稳。

    她可悲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自我,她自以为把所有事情都握在手里,实际上却是与所有人都越来越远。

    这种悲剧性的一生大多来源于她的过份执着,以至于成了一种执念,所有的愿望也好期盼也好,一旦成了执念就不会转弯,不会再有别的想法,非要往那条路上走才行。

    对大儿子的执念让这个母亲对别的都视而不见,逐渐增多的恨与家里的暮气沉沉都不能分散她的注意力,她被扭曲了的母爱占据了所有。

    她最终死在一群羊和一个仆人的陪伴下,而那些羊也是为了大儿子的生计着想,一个已经年过五十依然只会赌博的儿子。

    04

    中国男人面对是这样一个白人少女以及这个少女独特的家庭,他注定处于弱势地位,他唯一说的出口的就是他对少女真挚的爱,但是与这种爱相伴的是他与生俱来的懦弱。

    他得知少女两个哥哥的情况时就已经感到害怕,他对少女的家人感到恐惧,他认为少女周围的人都在等着自己去娶这个白人少女。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做不到。

    中国男人无法和这个白人少女结婚,因为他的父亲不会允许,而他本身并无任何经济能力,父亲的金钱是他奴性的起点。

    中国男人的软弱又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他不敢同少女一同到船上去吃法国式的晚餐,仅仅是因为怕被别人看见自己同这么一个年轻的白人姑娘在一起;他还害怕自己会被少女的母亲上诉公庭,因为少女的年幼,这样自己会进监狱。

    他不知道的是,白人少女对他的一切恐惧都了如指掌,他虽然比白人少女大了十二岁,但是在白人少女面前却是幼稚的,他的所有一切都轻而易举全部暴露出来,除了知道自己爱那个少女,别的他一无所知。

    可以说,在这场相遇里,他最糊里糊涂,简直要成了一个配角。他后来与一个中国女人结婚,最后完完全全的屈服。

    其实,对于这种屈服没有任何值得意外的地方,他爱过,但是那种爱是被阉割了的爱。只经的起有限的考验,稍微大一点的浪花就会把这种爱吓退。

    05

    在这样一个故事主线之下,同样隐藏着一些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这些不仅仅体现在主角身上,即使在一些不起眼的配角上也可看到不少。

    比如,那位死了的夫人,少女由自己的独孤进而联想到的那位夫人。那时,这位白人少女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学校里的白人小姑娘自己白人运动都被禁止同她讲话,她的姨母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同她接触,因为她和一个中国男人在一起。

    那位夫人呢,因为丈夫自杀,而陷入了流言里,进而被人群孤立,因为肉体而身败名裂,甚至要被逼向死亡。

    流言,尤其是丑恶的,会迅速蹿到所有地方。别人不需要知道真相是什么,他们只要知道一个人是中国富翁,一个是白人贫困姑娘,就会认定是这个姑娘被中国下流富翁玩弄了。

    人群想把事情想成什么样子,事情很快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子,他们擅长在同伴之间寻找认同感,至于最初的事情本源与真假都没关系,他们想要的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

    这个故意远离那个白人少女一样,都是以批判别人不知廉耻来彰显自己高人一等。

    06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写作的手法本身。

    一直以来,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处于一种极端状态:有的读者对这本书百般夸赞,但是也有读者对这本书弃之如履。既有人对其中的遣词造句感慨不已,也有人表示混乱不堪。

    而这种极端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作者所用的回忆手法。这种回忆本身是不连贯,甚至有些想到什么就写了什么,似乎完全不加思索。

    并且段落之间又呈现出独立状态,或许某一件事的开端还没说出,但是结局已经事先出现,如果没有读完整本书,或许会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然而,这种手法实际上又呈现了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任意转换,亲历者与旁观者的角度互换,也正因为此,才能落笔之处尽是不留情面,读者能够轻而易举的感受到其中的严苛之处。

    而王道乾先生的翻译也是十分精湛,在长短句的安排上恰到好处,诸如“他说我是他唯一的爱,他当然应该那么说,就让他那么说吧,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就让肉体按照他的意愿那样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很好,没有多余的渣滓……”

    与此同时,把原作者的苍凉之感也一点不露的表达了出来,没有多余的,但是同样未少半点。

    对于有暗示色彩的景色描写也好,对于心理的自我剖析也好,对于原情景的巧妙转换也好,既没有远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又让读者能够体会真实意思,不至于让讽刺的地方旁无着落,也不至于显得过于刻意。

    但是毕竟,一千个人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今日在读的书或许在明日又会出现新的感受,这就如同生活一样,《情人》,这段五十年后的回忆,值得一读再读。

    附:

    封面

    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王道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豆瓣评分:8.1

    评分人数:93024

    一句话推荐语:清醒而无望的爱情往事。

    金句:

    1.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2. 他的英雄气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亲的金钱。

    3.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人》|来自五十年后爱情呢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f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