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我都想不到,我这辈子竟然有一天会背着一个铁架台到处跑。
为什么我要背着铁架台呢?是因为我要参加比赛,参赛作品是一个教具,演示光纤传输的原理。而演示光纤实验的时候,需要把自制的光纤管悬挂起来。虽然我很不情愿,铁架台实在太重了,甚至在马上要出门的时候还在考虑有没有替代铁架台的办法。为了稳定性,最终我还是带上铁架台。除了铁架台之外,我的行李还有很多,包括两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示波器,四套电子百拼,八根自制光纤管,一整套备用的零件(生怕出错,啥都备份了,结果比赛当天一个备用零件都没有用上,好是好,就是包重了点)。我总共打包装满了一个拉杆箱和一个登山包。真的好重。还不敢磕着碰着,生怕精密的仪器出什么差错,两台笔记本电脑用电脑包装好,用浴巾把示波器裹起来,电子百拼组成的四个电路板分别用封口袋装好。
最让我放心 不下的是我自制的光纤管。
为了更好的透光性,我用了保鲜膜来密封光纤管的两端。只有一层太薄又担心很容易被戳破。反复尝试后我用了四层保鲜膜,在保证透光性的前提下,不容易被戳破。仅仅只是给光纤管包裹这层膜,我就做了一整天。我做的改进是,一、用锉刀打磨光纤管,使管与膜接触处光滑一些。二、用特殊的折叠手法,改进保鲜膜覆盖方式,提高密封性,管内几乎没有气泡。三、为了让这层保鲜膜不容易被扎到,我还给光纤管的两端加了可伸缩的保护套,有点像可以缩进壳的乌龟。
这还没完。这只是第一根光纤管,用于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中的信号传输。用同样的方法,我还制作了六根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光纤管,测试性能。在进行计算机信号的传输时,我发现信号要可以准确传输,LED灯与光纤管之间的耦合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哪怕只是角度稍有偏差,也会使得信号发生严重丢失。苦思冥想,我决定把LED灯“埋”进光纤管中,只留下LED的两个接线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我又进一步改进了保鲜膜的包覆方式。又在家里做了一整天,家里被我变成了个小作坊,各种奇奇怪怪的工具摆了一地。还好,管做出来之后,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做的光纤管,对我来说当然是宝贝。不怕长途跋涉辛苦,就怕长途跋涉弄坏了这些宝贝。
布展环节
到了展馆,光是组装测试我的道具就花了两个小时。
我在准备器材搞定了我自己的,终于可以去看看别人的展位了,我有点忧伤地发现,我的展位确实是现场器材最多的一个展位,没有之一。尤其是羡慕那些社科类的参赛项目,布展只要带一张展板,展板一贴就搞定了。
问辩环节
幸好当天晚上就问辩。评委们比我想象中要认真得多,每个项目都待了15分钟,而且我所做的光纤项目恰巧是五位评委中的一位当年的研究课题,简直就是班门弄斧啊。评委听我介绍完我的三个小项目,看到三个项目都能够顺利实现预想的结果,又问了一些设计和制作方面很细节的问题。
评委老师说我有点紧张,不过这个项目还是做得很好的。我当时恨不得把我花那么多时间做的所有事情,都给他们说一说,然而时间有限,所以当时肯定语速很快。评委认可我做的项目,很开心。
然后我又跟着评委团听完了所有项目的问辩,评委最爱问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你这个项目,还有没有拓展的空间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在任何事情中帮助自己提高的设问问题。
丽华老师在答辩所有项目问辩结束之后的交流中,我还特别说到,当时用自制的光纤管,真的可以实现两个电脑之间的信息传输时,经历了我自己的“尤里卡”时刻,这种体验是非常珍贵,无与伦比的美妙。
公众展示环节
问辩之后的第2天下午是公众展示环节。因为隔壁桌的项目撤了,所以我把隔壁桌子也拿来用了,这样才能把我的三个小项目全都展开来。
现场有许多科技创新项目的选手,也抱着学习的心情在整个场馆中游走,了解其他人的项目,老师的项目很多已经撤展了,而我的桌面上东西最多,所以很多选手会到我的项目来。他们都有挂选手证,所以会认得。他们一般不问问题自己看。其中的一个选手看了很久,我想跟他们做介绍的时候,他说不用不用,我懂。啧啧啧,光看看就明白,选手果然比较厉害。
来了很多批参观的学生,他们是穿着校服来的,没有佩戴选手证。我先给他们介绍了光纤传播的原理是光的全反射,介绍了三个小项目,然后请他们把任意想要发送的信息输入窗口中,他们大多选择输入自己的校名和姓名,然后就会在另外一台电脑上看到相同的信息输出。印象最深的是诚毅中学,说是学校组织了二三十个学生一起来学习。
有一些家长有很强的意识,带着看起来才六七岁的孩子来参观,进行科学启蒙,还会指导孩子观察,思考和提问,对他们表示由衷的钦佩。参赛项目都是选手,老师,学校以及各地科协付出了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的,很有价值,能学到很多东西。科技创新赛不仅有比赛,而且要设置展示环节,意义也就在于面向公众的科普,我觉得这个环节特别好。
也会有老师来了解,其中一个老师还是我们学校何红鸥老师的大学同学,他研究了很久,问了很多很专业的问题。
第一次参加福建省科技创新赛,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确实惊喜。参赛的演示教具,前后准备时间跨度八个月。从市赛初赛到复赛,从省赛初赛到复赛,每次收到入围通知后,都会再进行研究和改进,所以下一场比赛的名次都会有提高。最后参加复赛之前的半个月,更是每天下班之后都调试实验打磨细节到十一点半。这个奖,着实拿得不容易:
市赛复赛,一等奖,制作类第三名:
市赛复赛制作类第三名省赛初赛,一等奖,制作类第二名
省赛初赛制作类第二名省赛复赛,一等奖,制作类第一名
省赛复赛制作类第一名层层晋级,成绩一步一个脚印变得更好,这是整件事最鼓舞人心的地方,这是不懈努力获得的回报!
特别感谢学校对参赛的支持,林东老师不厌其烦的指导,还有我家先生的陪伴。
参赛感言,总结一句话:20%靠想到,80%靠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