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暗示》上下两册
作者:遇瑾
类型:小说
很少写书评,因为觉得自己没资格评价,久而久之,读过的书,除了那些被摘抄下来的句子,一点也记不得当时读书的感受,没有内化的过程,读的越多,越觉得肤浅。从这本开始吧,也谢谢007给了这样的鞭策,边学习,边内化成长。
《暗示》这套说是在一次旅游的途中,认识了一位大哥哥介绍的,一起吃了几顿饭,忘记了原因,只记得当时聊了很多犯罪心理学的小说,大哥哥把这套书介绍给我,说千万别只看故事,那就浪费这套书了,里面包含的罪案学、心理学、法学、医学、化学、社会学等等知识,边看边消化,会很过瘾。回到工作地,书也到家了,两周,每天利用上下班地铁时间,以及出差飞机上,看完,总体感觉酣畅淋漓,震撼,为心理科学。
一
小说主人公张一新是一名法制杂志社的记者,负责犯罪心理板块的编辑,故事从他的新选题开始,讲述的方式就是沿着他与采访对象叶秋微的采访展开,一次一次的采访,一个一个用心理控制杀人的故事浮出水面,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张一新慢慢发现,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具有特殊能量的可以靠心里控制杀人的杀人犯,而且杀了很多人,力量强大,还兼双重人格。故事一波几折,小说里的很多情况,是杀手用是暗示,引导等方法,寻找被杀者的致命弱点,通过催眠的方法挖断心桥,引导对方自杀,来无影去无踪的子弹,杀人的是被杀者自己,而这些杀手藏在背后默默的操纵着一切。所有被杀人都有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心中都有所恐惧。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源,都是恐惧。故事很好,强烈推荐自行去看,在这里靠一段文字丝毫感受不到书中的叙事逻辑和心理学的强大。
二
过去也读过一些犯罪心理学的小说,比如丁墨老师那一堆,还有拍成电视剧的,环环相扣的,这本书要比丁老师的更加偏向悬疑版,没那么多感情,更多的是人性、是知识,更过瘾,更容易投入。
看这本书之前,我身边出现过几个有心里疾病的朋友,有一个比较直接的,是因为与男友分手,而得了抑郁症,有一段时间,甚至选择用自杀的方式面对生命;还有一个同学的母亲,因为得知丈夫出轨,跳楼自杀;还有。。。现在想来,出现这些一切想不开的原因,还真的是因为恐惧,害怕失去,怕到无法承受时,选择自杀当然就是顺理成章。
“真正的暗示永远是不动声色的”,每个人心里都有心魔,所谓的强迫行为来源于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来源于恐惧,强迫又分为正向强迫和逆向强迫,逆向强迫已经对人造成危害,如果放大这种恐惧,同时毁灭当事人心中唯一的希望之光,就会把强迫思维发挥到极致,而极端的强迫思维往往带来极端的强迫行为,极端的强迫行为多是致命的。
三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算是一个语言工作者,毕业开始做记者,靠文字传播信息,这是我的工作。曾经有过,一个采访让一个进城务工的普通人,在一座城市有了地位后,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好像已经可以算上当地那个行当的龙头;也曾经有过,一个采访,让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爸爸不顾一切的依靠,在其他城市违法乞讨,被警察抓住后,向我求救;也曾经遇到过,因为发现了真相,被恶势力威胁。那时对于言语的力量并没有更多的理解,只觉得那是来自媒体的力量,看过《暗示》后才发现,其实舆论本身就是一种暗示。就像有那么几年,满屏幕都是负面报道,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贩毒偷盗等等,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好像生活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安全感极差,当然这些问题都存在,只是说多了,就被无限度的放大了,从时间和空间被放大,让大家觉得不安全的事情,好像经常发生,而且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后来走基层来了,刚开始,作为记者的自己理解不了这种报道的意义,一度认为新闻不在。。。现在想来真是幼稚,人们眼中需要看到让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的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正是这一点一点的付出和创新,构成了当下的美好生活。而无论何时,被阳光普照的地球背面总是黑天,当然黑天的地方总会来到阳光下,何必那么纠结到底什么是新闻,有效的信息传播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就像西格蒙德·佛洛依德说的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也能带来最深的失望;能让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能使演说者左右她的听众,并强行代替他们做出决定。言辞能激起最强烈的情感,促进人的一切行动。
所以珍惜所有能发声的平台,能分享倾听的朋友,用来发泄心中的郁结也好,来传递暖暖的正能量,让大家感受温暖也好,做强大的自己,做个有畏惧,但不恐惧的幸福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