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ILoveRMB 雪球
炒股,看雪球就够了
每晚雪球菌给您离真相更近的剖析
炒股没什么门槛,但投资从来不简单。
不论你承认不承认,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人并不适合去买股票,或是其他什么投资行为。
我目睹耳闻过不少久经沙场的股坛老将,甚至有很多是已然成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嘴上头头是道,却只能获得比较平庸的长期业绩。
为什么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进入投资的法门?
投资法则的门槛
首先,大部分人都迈不过遵守投资法则这个门槛。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类股民:例如我们在券商开的各种活动上遇到的那些老股民,听到台上嘉宾提到具体的选股技巧会积极地去拍照、写笔记,尤其是听到具体的股票代码,更会紧张地打开交易软件马上将其加入自选股。
他们一直在追随别人,却从未找到投资的法门。
那投资的法则是什么?
就是用五毛买值一块的东西。
这句话通常被冠以“价值投资”的标签,但巴神说过,“所有的投资,都是价值投资。不投资价值,难道投资不价值吗?”
至于如何评估这个东西到底值一块还是五毛,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也正是各流派的分歧,例如价值派、成长派、技术派、资金派等等。包括技术派,人家就是可以说,看线能看出来这能涨到一块。
各种方法也许各有其优缺点,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即可,关键是是否能够长期持续可复制地赢利。当然,就我所了解,“价值派投资”,或者说俗称的“价值投资”,长期获胜的概率算是最高,也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式。
门口的讨饭人
上述这些人,大多都是牛市顶峰冲进去的,没怎么赚钱,大概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所以不会下重注在股票上。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但本文重点要说的其实不是这类人,而是另一批“拿着金饭碗讨饭的人”——
即使他已经找到了投资法门、在这里下了重注,却非常可惜,始终无法再进一步。
他可以认同五毛买一块的道理,却没办法在自己的投资实践中做到。
他可以认同投资是要买好生意,却没法看出一个生意到底是不是好生意。
他有可能会投入超人的精力,去认真地分析报表和数据、做非常精细的图表、写长篇累牍的文章,却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没落的行业和公司。
他会纠结于非常细碎的问题,却视所买公司的生意模式和生命周期如无物。
他左一个巴菲特、右一个索罗斯,说不定还经常提及雷·达里奥这样比较冷门的投资家,嘴上头头是道,感觉什么都懂,而实际的长期业绩却差得离谱。
他只能在门口徘徊,勉强进入七亏两平一赚中的10%,却可能永远都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投资者。
瓶颈和突破之法
那么这些理念一流的投资者,为什么业绩成了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呢?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如何才能突破这种瓶颈,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呢?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投资,需要一个不低的智商。
巴菲特说,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另一次,他又不那么含蓄地说,成功的投资者智商毋须太高,智商130就绰绰有余。
130还不高?你逗我呢?
金融界本来就是全世界汇聚最多聪明人、最多高学历人士的地方,可还有那么多聪明人死无葬身之地,笨蛋来了,必死无疑。
有的人,虽然不太聪明,但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走进了这个领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刚开始只是碰巧坐上了时代和行业的电梯,顺风顺水,但到了竞争激烈的现在,却越来越凸显自己的短板。
二、投资,需要大格局。
说到智商,难道不是天生的吗?那天生的劣势,有没有办法改变?
其实是有的。
同样的小孩,在我家和扎克伯格家长大,那长大后测出的智商一定是不一样的。
智力或许是天生的,但智商,也即展示出来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却都是后天培养的。
没有大格局,没有商业思维,没有凌驾于商业法则之上的三观,只是埋头于数据报表,注定成不了投资家,否则这个世界上赚的最多的都是会计。
而格局如何培养?
巴菲特有句荤段子,“有些事没法子和一名处女说清楚,无论是说给他听还是拿图片给她看。”只有切身的体会才最深刻。
要具备深度的商业思维和投资智慧,最好是亲自创过业、开过公司、管过人、开发过产品,哪怕是自己开个小饭店、小卖部,也会感受不一样。
然而,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像巴菲特、段永平那样,亲自担任过公司高管,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可以通过阅读和对周遭社会的跟踪观察,逐渐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
在此举一个刘慈欣短篇小说《中国太阳》里的例子。在山沟里,人生目标只能是喝到不苦的水,挣点钱。到了城里,人生目标就变成了见更大的世面,挣更多的钱。到了北京,当了北漂,人生目标就变成了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真正成为北京人。而进入太空,感受了宇宙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人生目标就成了飞向星海,把人类的目光引向宇宙深处。
(具体小说内容不剧透了,2万字。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百度搜,或者点阅读原文,直达这篇小说的链接。)
三、投资,需要构筑并不断扩大投资知识体系。
不要以为遇到一篇好文章看了、点赞了、转发了、收藏了,就算是学习知识了。
刷刷微博、帖子的碎片化浅阅读,很难为投资者带来什么价值。
只有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将看过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将知识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才有可能构筑起自己的投资体系。
投资之道,藏于各行各业。有人读史,有人诵经,有人甚至从茶道、棋道、武士道中均能悟出投资的真谛。以读书为例,具体看什么书,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偏好。
我个人比较建议:
一是跟随巴菲特、芒格、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的推荐去读。
二是按照格栅思维去构建知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学、商业管理、历史、心理学、社会学、历史、传记、自然科学等。
三是带着某个问题去找资料。
四是读完后写出来自己的理解或是说给别人。
四、投资,需要不断地否定过去的自己。
接受一种新思维并不难,最难的,是摒除旧的错误的思维。
为什么所有的年度私募冠军,之后多年的业绩都会比较惨?
为什么那么多曾经成功的投资者,后面会不再成功?
为什么牛市里赚钱的人,熊市会一败涂地?
为什么那么多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随着市场风向转换策略的投资人,实际却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逗留在他年少时建立的思维中不能自拔,如同打上了“思想钢印”。
很多人成功过一次,却错将运气当做实力,而寄希望于复制神迹。
很多人虽然一个阶段内复制过自己的成功很多次,但时过境迁之后,在均值回归和成长天花板的自然法则面前,却一条已死的道上走到黑。
路径依赖,是投资人最难以克服的瓶颈。
最后,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长期看实力,短时间内真的需要点运气。伟大如格雷厄姆,却也被1929年大股灾险些毁灭。
祝你我都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