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练习生》读后感)
先说优点。整本书给我一种“小妞电影”的即视感。尤其得益于利落的语言,干脆的行文,阅读全程画面感极强,一页一页都是毫不拖泥带水的场面调度。也因此,这本书算是我近期阅读速度最快的一本书,工作日的三个夜晚,哗哗哗就翻过去了,眼睁睁看着程佩从领证到怀孕,从天不怕地不怕的独立女性,到被金钱、房子、健康、孩子连环中伤的普通女人。
命若浮舟之感,公平地落在每个人物身上。不论是自诩清醒的程佩,先锋女人老徐 ,还是被冷眼旁观的马静,无一不被生活的巨浪拍到预料之外的地方。她们在纷杂的社会里,选择了最认可的价值观念包裹自己,战士一样壮烈地一往无前,但总是免不了溃败,一场一场下来,输得只剩跌宕的经历。男性角色倒是无一例外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按部就班地前进,选择安定的岁月静好,选择刺激的抱得小三归,哪怕一心求子不得,也不过是换个枕边人。作者最后也没有居高临下地道德评判,一切最终落在“只为此刻,认真生活”这种略显无奈的抽象的生活态度里。
缺点也很突出。虽然作者暗讽了都市悬浮国产剧,借此来标榜自己对都市女性更高一层的理解。但坦白讲小说和《三十而已》等消费女性话题的剧都差不多,都有一种拧巴不舒展的劲儿,形象塑造得都异常扁平,都是对立、极化的脸谱式群像。职业女性/家庭主妇/富家豪门女,缺乏更细腻、丰满的内容填充,人物直到最后都是失真的。以程佩这一角色为例,作为主角能感觉到作者偏爱的笔触,但这种偏爱很难找到可支撑的点,大部分都是源于马宁的宠溺视角,他不停地表示,程佩只是看起来很凶,实际上很善良。她默许了马静和母亲借助,也大方地没有收钱。然而,客观来看,程佩做这些完全出于自私、疏离的本性,她不愿意在人际上有过多纠葛,也不想在财产上过度依赖别人。这些都和善良无关,后面的离婚也是确证。而且女性角色之间也有一种老套的鄙视链,职业女性看不起富二代,看不起家庭主妇。程佩就是一个被消费主义异化了的典型,她身上有很多矛盾的东西,她看不起以奢侈品武装自己的人,又非得要给马宁买身名牌西装参加表妹的婚礼。她拼命赚钱、买房,但她又对生活本身无欲无求,她一面标新立异,一面又完全遵循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边缘人群毫无同情心(至少没有在文字里表现出来)。她一直以清醒、成熟自居,但却在好友生病后才意识到自己熬夜有损健康这回事……
一方面是作者自己的价值观、笔力不逮的缘故,一方面也是社会整体消费观的扭曲。 浅薄的话题里来来回回打圈,没有深层次的生命哲思,爱情也捆在观念上,不过是古早的租女友之类的先婚后爱主题国产剧的性转版,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剧里的那点甜也没了。最后只能把程佩归结于和郭敬明一样的人物,过去生活的伤痕(也不怎么能看出来)让她报复性的赚钱。不同的是,郭敬明对奢侈品的过度追求至少可以用“虚荣”形容它。程佩对金钱和房子的执着让人琢磨不透,她像是拼命给自己安全感,又一个劲地否认自己被外界裹挟。但这种矛盾感并不会增加人物厚度,只是让这个形象更割裂,小说的主题和背后的价值观难以聚焦。
比较新颖的视角是女主职业牵扯出来的综艺市场和恋综。只是可惜故事也是过于刻板,像微博关键词的拼贴,把编剧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把嘉宾设置成工具人,观众网友除主角外都被降智。消费主义市场奇观反而怪异地与小说的主题契合了。
总结下来,都市情感小说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们,都市没有情感了,很多人还以此为傲,借此自我标榜。躲避崇高后呢?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这种功利性的主角和消费社会的畸形爱情在没有形成一套自洽的情感体系的情况下,呈现出来的和十年前的大女主剧没什么区别。番外里马静视角稍稍弥补了一些问题,但笔力还是太浅了。像公众号里千篇一律的情感文章,出版成册,冠上小说之名,当爽文消遣不错,但苛刻一点说,实在有损文学的人文精神与崇高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