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形容写格律诗时说“戴着镣铐跳舞”。一个双脚带着冰凉镣铐的舞者能够跳舞吗?这个舞者能够充分展现自己最美的舞姿吗?这样努力展现的舞姿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吗?其实,这副“镣铐”不仅不会影响舞者优雅的舞步,反而会使一个舞者的舞姿更加优美醉人。现有体制之下的教师正如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我们一直在探索戴着镣铐如何舞出更美的舞姿?读着吴非的《前方是什么》,带着思考与追求,我们一行人走进了百年名校——厦门双十中学。在双十,我们深入课堂,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听取讲座,自我研讨。从培训中来,到学习中去,从培训中学,到课堂中用,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的作用,在分享的同时促进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融入学习的感悟。
1、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吴非说:对讲台,对课堂,人们有什么样的认识,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始终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虽然一直浸润其间,但我总是无法让思考走向深邃,获得准确、客观的结论,因为社会在变,影响着课堂和人。教师的职责是“教”。教学无非是“课堂”与“人”的关系。
在双十,我们共听了五节常态课,大家不仅为双十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所折服,更对他们高超的专业素养敬佩不已,但同时我不得不思考课堂上发生过什么,课堂将会对未来有什么样地影响。那几十分钟的一节课,你虽然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却无法预知那些妙不可言的细节或是突然出现的障碍,你也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与未来地某种联系。
第一节是九年级备课组长谢老师的复习指导课,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夯实基础,反馈及时,落实到位,提高了复习的实效性。通过边划、边背、边记,做到眼到、手到、心到,落实当场背、当场练、当场改,小测不及格的同学,课后找老师背诵。这堂课应该是典型的应付考试的课,不可否认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成绩肯定高,但当我们的课堂只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当考试结束后,留给孩子们的是什么?
第二节是福建省名师、双十政治教研组组长肖丽萍老师执教的《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一课,肖老师不拘泥于课的形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她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快速查找关键词眼。然后从第五个国家公祭日说起,这节课去认识、去了解这个日子,去宣传,介绍这段日子。通过播放视频“国家公祭日”,引发思考:国家公祭日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关系?播放视频“时间证人”,平均每12秒1个生命逝去。追问为什么地上有很多小石子?那个时候为什么人民利益得不到保证?播放视频金一南“心胜”,思考:近代中国为何不敌西方侵略者?产生共鸣国家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背景。最后播放视频“也门撤侨”,真实感受中国救援,中国速度,请记住你背后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进一步升华主题回顾是为了延续仇恨吗?不是,而是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师讲解爱国主义情感的诗句,生举例拓展高屋建瓴。本节课巧用素材,引领思维,层层剖析,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及科学精神,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节是八年级的陈老师执教的《坚持国家至上》。陈老师年轻有活力,用心搜集素材,课堂饱满,从孟晚舟事件导入,师问:当公民利益受到侵害时,国家怎么做?播放视频:家国栋梁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展示案例:中兴的代价,中兴与华为的区别,中国最著名的“照片泄密案”,视频“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行动上捍卫祖国”,展示学生喜欢的明星照···这节课结束后,我就随机问了几个学生:一节课上完,你对什么印象最深?生答:视频,课后我在思考一节课太热闹,以至忘记课堂的实质,是引发学生思考,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而不是简单播放视频,课堂生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课堂逻辑线索要清晰,要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另一方面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视野和思辨能力,尽量避免因自己的无知而误导学生。
第四节是七年级杨老师执教的《生命可以永恒吗》,从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开始,探究: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说说你所知道的“最长的生命”?展示全球最长寿命的人,清朝李清云的照片,256岁(对这个材料我严重怀疑其真实性),讲述小时候36岁过生日的含义,思考对生命有哪些新的认识?引用美国电影《返老还童》中讲述的故事···素材丰富,深入浅出,层层探究,引领学生探寻生命的奥秘,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向死而生和生命有接续,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时间上前紧后松,安排不尽合理。
第五节八年级的陈老师执教的《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她博学多才,独具一格,笑容可掬。从5秒30次的掌声开启新闻播报,然后有学生互相评论是否符合点评要求?接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师问:为什么会产生中美贸易摩擦?展示图:中国对美国终止减税范围及美国对中国征税领域。师问: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美要对这些项目加征税收?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对华为及华为高层做法,说明了什么?中国对美国终止减税范围,说明了什么?生: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可能会出现粮食紧缺危机。师:从美进口大豆,占总额百分之七八十,涉及粮食安全问题···课堂中素材信手拈来,谈古论今,解读诗句,与学生思维有碰撞,有生成,有深度。真不愧是一节有情怀的好课。
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生命。
2、 戴着镣铐还能跳舞吗?
在双十我们参加了初一、初二、初三的四次集体备课活动,首先是敬佩双十老师的敬业、忘我的精神。很多老师都是早上六点多出门,晚上八点多才回家,女教师们面黄肌瘦,甚至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孩子。老师们普遍谈到了工作太辛苦,太累,整天疲于奔命,老师在学生身上耗去的是生命。怎样给老师减轻负担呢?
厦门双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分享共享,从某种程度上给老师们减轻了负担,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1.以集备夯基础,加强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定进度,分工主备,备反思、备教材、备方法,落实校本作业。
2.以老带新,新老教师结对子。
3.以竞赛促发展,组内竞赛,集体指导,集体作战。
4.以课题促成长,重视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带动教研,编写校本教材,要有成果意识。
5.用所长成特色,不盲从,不唯一,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6.各科作业量的时间控制和协调,用好用足属于自己的时间。
7.课堂素材要深挖,要有思维深度,时代感,生活感,贴近生活。课堂不拘泥于形式。
8.厦门赢在教研氛围,常态化教研很踏实,个体很优秀,但个人思维有局限性,有团队合作精神。
要在困境中求生存,在束缚中寻发展,戴着镣铐跳舞,无论如何也要为孩子开拓一条健康成长之路,并在这一挣扎、奋斗过程中寻求并获得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是不问收获、只顾耕耘的精神:钱理群先生把它称之为中学教师精神,这是在中学教师中已经存在而又应大力提倡的精神。
三、前方是什么?
吴非老师在《前方是什么》这本书中谈到:“前方”究竟在何方?教育怎么没有往前走,还在原地徘徊?学校的教育行为究竟要不要遵守社会准则?
这次去厦门双十跟岗后,我陷入了沉思,这所百年名校给我们的是什么?从某个角度说他们做到了应试教育的颠峰。虽然经济迅猛发展,而文化教育的健康发展非常缓慢,应试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教育常识,各类教育法形同虚设,超量作业、频繁考试、疯狂家教、恶性补习、封闭式管控,构成了反常识、反人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集团化,模式化,用名校知名在短期之内拉动人气,拉来好生源,拉动房价,拉动经济,实现教育产业化发展。
反思我们如何应对评价的短时效应和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素质的高低,要在学生成才后需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能体现出来,如何评价得了?而应试教育只需要几次考试成绩,就能体现出考试素质来。在教育评价功利化的时代,素质教育之路到底有多长?一方面把核心素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目前所有的论文,课题的题目都要加上核心素养,以显示有时代气息,我们误以为“教育的春天来了”。另一方面在名校,在课堂又完全是极尽应试、传统的模式,分数成了学校和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培养孩子的“识记”能力,忽略应用、探究等其他能力的培养。我们关注最紧迫的,而忘记最本质的。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我们要关注课堂上发生了什么,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很重要的,对于生命。我们抱团取暖,寻找同频道的志趣相投的人,让好人走在一起,我想我参加的张文质老师发起的全国“教育行走”研修活得、参加“跟着张文质老师写作”群,一起有教育情怀的共同体,互相鼓励,一起成长。
吴非老师在《前方是什么》这本书中谈到:人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从事真正地教育需要宗教般地执着精神。教育是为了要让学生像人一样地活着,要让他们像人一样地活得更好。教育是“为了明天”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当有“前方”的意识,不会借口“看透了”而放弃理想。这一代教师必须面对现实,不放弃理想,有批判的勇气,有理性的反思,非此不足以担负教育重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