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提到,所有的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孩子不当的行为问题不在行为本身,而是在于行为背后的错误的信念,在成长中的孩子,感受能力很强,但由于认知方面的限制,对事情的解读能力很差。
之前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看到妈妈从医院抱回来一个妹妹,从此以后,这个姐姐观察到的是,爸爸妈妈每天都围绕这个小妹妹在忙,一会是喂奶,一会是换尿布等等。姐姐对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解读成什么呢? 那就是爸爸妈妈不关注我了,不爱我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错误的信念,然后由于有了这个错误的信念,姐姐就会形成一些不当的行为。姐姐可能会效仿妹妹,自己本来会做的事情不做了,比如,会吃饭也不吃,要妈妈来喂等等。
如果妈妈这个时候只是从姐姐的行为表面上来看,那只能是抱怨这孩子不乖了,不听话,怎么这么心烦呢等等。我们这一节就来讲解,孩子的错误行为目的,如何判断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信念以及用哪些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当行为。
相信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有遇到这样的场景,当我们有什么事情在打电话,或在电脑旁边做点工作时候,小孩子总是会来捣乱,要么不停的叫爸爸,还越叫声音越大,要么就是到你面前和你一起玩电脑等等,通常我们开始都会好言相劝,但是孩子还是不听,到后来总是冲着孩子发一顿火。
孩子的这种捣乱,黏人,插嘴的场景经常上演,我们的感觉是烦恼透顶但又找不到办法。如果孩子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情况都在是在寻求过度关注。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的潜台词是:请注意我,让我参与,让我发恽作用,你们的陪伴有点少,只有你们的关注我才有归属感。
我们可能会问,到底如何去判断孩子的这些不当行为是在寻求过度关注呢?首先可以通过我们直接的感受来判断,寻求关注的孩子通常会使我们感到心烦,恼怒,着急,愧疚等情绪。当我们想采取的行动是,提醒,哄劝,包办代替他们能做的, 而孩子通常会消停一会,但是很快又回到老样子,或者换成另外一种打扰方式,变着法来烦我们等等。
当我们觉察到孩子的不当行为,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改善这样的现象呢,可以参考一下如下四种方法:
第一: 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具体的任务,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当你要用电脑准备做点事情的时候,孩子来捣乱,我们可以这样给孩子说,宝宝,帮爸爸一个忙,爸爸现在要查一下公司的邮件,大概10分钟的样子,你帮爸爸用闹钟计一下时,你拿一本书或玩一会玩具,等到10分钟后提醒一下爸爸,好不好。这样给孩子一件具体的任务后,他可以通过参与来获得价值感。
第二:安排特别时光,当孩子来捣乱时候,我们可以给宝宝说,宝宝,现在爸爸有点工作需要做,今天我们还没有进行特别时光呢,待会爸爸和你起过特别时光,玩得更开心。通过特别时光,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爱的,被欣赏的,很重要的。
第三: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这个日常惯例表尽可能的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多采纳孩子的意见,做日常惯例表可以让孩子找到归属感。
第四:通过无言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注,比如拥抱,把手放在孩子的肩上,忽略孩子的行为。也可以约定一些手势,比如把手放在胸前表示爱你等等。
总之,我们不能只看孩子不当行为的本身,要找出这个行为背后的正真目的是什么,我们再通过一列的措施,慢慢地去弥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