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生命

作者: 一簇光 | 来源:发表于2016-11-08 08:48 被阅读0次

            (一)

            哥德尔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⑴。就像你不能提着自己头发脱离地面,系统需要外来的力量打破,或者从上一层次,高于这个层次的来改变,比如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的真理论⑵:必须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关于一语句的真、假的表述,必须用层次上高于这种语言的语言来表述。在物理理论中只要在时空基础上增加额外维度,那么会发现只存在一种力:引力,而电磁,弱和强力只不过是引力的附属品。引力就相当于“元”力。

            e是“自然律”的精髓,在数学上它是函数:(1+1/x)x,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人们在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的冷却、细胞的繁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时,都要研究(1+1/x)x,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正是这种从无限变化中获得的有限,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当X趋向正无穷大的时,上式的极限等于e=2.71828……,当X趋向负无穷大时候,上式的结果也等于e=2.71828……)得来的共同形式,充分体现了宇宙的形成、发展及衰亡的最本质的东西⑶,有限和无限是自身统一的。

            黑洞,一个黑洞环绕另一个黑洞时的轨道,将空间与时间搅动得很厉害,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地球环绕太阳时的轨道。它的轨道会进来环绕黑洞,接着会绕一整个圆形的回圈之后才再绕出去,因此轨道不是椭圆形,而是宛如三叶草的形状。

            宇宙中最重的两个物体彼此环绕时的路径图,跟两个最轻物体彼此环绕时的路径图非常相似,那就是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可以用大黑洞来代表一个原子核,小黑洞则代表一个电子,它们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原子,最宏观和最微观呈现出来信息是一样的⑷,所谓的大即小,小即是大。

           大与小、空间、时间只是人脑定义的概念,脑袋瓜子虚拟出来,是人脑意识分别心的一种假象。

            系统内的任何东西是可以模拟的包括人类意识,模拟主要是数学计算,数学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点,就是它竟然可以让人理解⑸,图灵机就以简明直观的数学概念刻划了计算过程的本质⑹。

            (二)

             一个对称稳定、一成不变的系统其实就代表死亡,因为生命也是不对称的,动物和人体表面看起来左右对称,但作为人体最基本组分的生物分子并不对称,大自然构造像DNA这样的大分子时,总是遵循复制的原则,将分子按照对称的螺旋结构联接在一起,而构成螺旋形结构的空间排列是全同的。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对精确对称性的细微的偏离就会在大分子单位的排列次序上产生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复制的样式更快地发展,形成了发育的过程⑺。

            地球生命的这种“单手性”现象是如何出现的?这一直是一个谜。不过现在,在太阳系外第一次发现的手性分子可能会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地球上所有氨基酸都是左手性的,它们可以组合形成众多体量庞大且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分子,而DNA之所以能形成双螺旋结构,也完全依赖于它的骨架全都由右手性的脱氧核糖构成。”

            “单手性”(homochirality)的生物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这种特殊性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同种分子只存在单一手性,我们还知之甚少。鉴于构成生命体的简单碳氢氧链可能来源于外太空,那么研究地外的手性分子便是窥视地球过去的一种新方法。

            或许星际尘埃中产生有机分子的方式就影响了生命形成的过程,使生物分子偏向某一种手性模式;也许左手性的蛋白质和右手性的遗传物质是整个宇宙中所有生命所共有的基本特性⑻。

            “没有手性就没有生命”,“手性起源先于生命”而不是生命自然选择了手性。

            这种手性的不对称性或许来自于更深层物理规律的不对称性,如亚原子领域的宇称不守恒⑼等。

            (三)

              相似相续,非断非常。

            对称性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得他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希格斯机制是一种生成质量的机制,希格斯场经过真空对称性破缺的瞬间,赋予了每一种基本粒子质量。

            因此非对称性破缺思维更接近真实的世界,真实世界是持续不停在创新发展。

            现在物理学中系统的对称性破缺,是因为更深层次的对称性是隐藏着的,也许自然本身是超对称的;同样,超对称也会出现真空自发破缺。

            德国数学家卡鲁扎(Kaluza)提出,通过附加一维额外的虚空间自由度来写出五维而不是四维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五维的爱因斯坦场方程不但给出了通常的四维引力方程,还给出另外一组方程,而这正好就是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按照这个理论电磁作用和引力作用都不是单独的力,而是在不可见的更高维空间自由度的世界里⑽。

            破缺是更高维度运动在低维度的体现,是高维度对低维度投影,这也是生命本质,同样道理,意识是宇宙高维度的投射,宇宙本身就是个万物一体的超级智慧体。

            (四)

             有疯子曰:你活每个当下,只是死亡那一刻的回现。

            时间只是你脑袋的假象,当你死亡那一刻、一生在那刹那中绽放时候,就是在临界状态的所能体验到的高维度的状态。

            生命体的进化跟趋同、一成不变有相反的特点,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熵趋于极大不同,它使生命物质能避免趋向与环境衰退。任何生命都是耗散结构系统,它之所以能免于趋近最大的熵的死亡状态,就是因为生命体能通过吃、喝、呼吸等新陈代谢的过程从环境中不断吸取负熵。新陈代谢中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的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熵,维持生命系统进化需要不断吸取负熵在破缺的深层原因下持续进化,生命就是不断与自身挑战进化过程⑾。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自己,挑战生命,生命就是自己。

            是故生命的本质就是自发破缺下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

            人类生命体自我意识的当下自发破缺是智慧,生命体自我意识不断在变是逻辑思维。

            而意识是高维智慧在低维的投影具有互为镜像,反身性⑿,自我更新进化等特点。

            对于思维方式天生倾向专注于终将可解的数学问题,这是理性,逻辑的、精确的;天生倾向于研究彼此之间能产生有趣联系的概念,即使大脑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么做,这是感性,东方式的、模糊的。

            (五)

              故道分可道和恒道,恒道不可说,可道可说;

            恒道是可道自身不断变化的函数是不可道。

            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⒀。

            无则我心光明,有则格物致知⒁。

            人,不存在终极公式,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有,人则要重新开始定义。

    注:

            1.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该定理与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的真理论、图灵机和判定问题,被赞誉为现代逻辑科学在哲学方面的三大成果。哥德尔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2.塔尔斯基的形式语言的真理论

            塔尔斯基运用语义分析和现代逻辑分析的手段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论作出了精确的解释,创立了语义真理论,这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大成果。塔尔斯基对语义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出了语言层次理论,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区分开来。他认为,这是一种避免悖论的方法,说谎者悖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象语言是语义封闭的、含有反身自用的语义概念。只有在元语言中,才能提及对象语言的表达式,才能谈论对象语言的性质和特点,并构造出对象语言语义概念的表达式的定义。在形式化语言中,一个实质上适当、形式上正确的关于真句子的定义只能借助元语言来实现,因为元语言是比对象语言高一个层次的语言。

            所以,语言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必须区分对象语言和元语言,关于一语句的真、假的表述,必须用层次上高于这种语言的语言来表述。

            3.自然律

            “自然律”是e及由e经过一定变换和复合的形式。e是“自然律”的精髓,在数学上它是函数:(1+1/x)x

            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人们在研究一些实际问题,如物体的冷却、细胞的繁殖、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时,都要研究(1+1/x)x,当X趋近无穷时的极限。正是这种从无限变化中获得的有限,从两个相反方向发展(当X趋向正无穷大的时,上式的极限等于e=2.71828……,当X趋向负无穷大时候,上式的结果也等于e=2.71828……)得来的共同形式,充分体现了宇宙的形成、发展及衰亡的最本质的东西。

            “自然律”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系统朝着一片混乱方向不断瓦解的崩溃过程(如元素的衰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生命系统只有通过一种有序化过程才能维持自身稳定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如细胞繁殖)的本质。正是具有这种把有序和无序、生机与死寂寓于同一形式的特点,“自然律”才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

            4.黑洞是宇宙中最大的天体,与最小的东西呈现信息一致

            科学家认为,发现黑洞跳舞的现象开启了研究黑洞内部的全新方式,因为它们的舞蹈可能不仅观察得到,还可能听得到。科学家爱因斯坦将空间与时间视为有弹性的物质,可以被重力扭曲,黑洞只是这种物质里一口很深的井罢了。两个黑洞彼此靠近时,这两口绕轨道运行的井会搅动时空,并传送出能传送到宇宙各处的涟漪,会以光速前进传送到宇宙各处。

            过去几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设法预测黑洞在绕着彼此旋转时所发出的声音,这当中的计算可是困难重重。制作两个巨大的物体在时空之海中所产生的风暴模型,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以及长年数月的超级运算。当小黑洞在环绕较大黑洞时的轨道运行时,它真的会发出击鼓的声音,而鼓就是时空本身,一开始的频率较高,速度也较快,直到它掉进大黑洞,进入它的咽喉,然后两个黑洞会一起发出声音,到最后形成一个黑洞,接着频率也会提高。

            因为黑洞将空间与时间搅动得很厉害,一个黑洞环绕另一个黑洞时的轨道,看起来一点都不像地球环绕太阳时的轨道。它的轨道会进来环绕黑洞,接着会绕一整个圆形的回圈之后才再绕出去,因此轨道不是椭圆形,而是宛如三叶草的形状。

            这种三叶草般的轨道一直出现在模拟过程中,天文学家也被吓了一跳,因为宇宙中最重的两个物体彼此环绕时的路径图,跟两个最轻物体彼此环绕时的路径图非常相似,那就是原子内部的质子和电子。可以用大黑洞来代表一个典型的原子,代表一个原子核,小黑洞则代表一个电子,它们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真正的原子。

            5.数学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点,就是它竟然可以让人理解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选择效应:数学中当然有许多无规律的部分,但正因为它们无规律,人类也就对它没有兴趣了。我们教给学生、写入教科书(或者写入像本文一样夸夸其谈的文章里)的部分,都是最终会与“大陆”联系起来的部分。同样地,没有人会惊叹于传记主角为什么会有如此精彩的生活,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如此精彩的人生经历,也就不会有人为他们写传记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答案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答案的全部,因为它并不能解释所有数学家都会遇到的一些事情:数学中很多看似无关的概念之间经常有着惊人相似的模式,或者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联系,甚至是在无人能够提前预知的情况下。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即使是数学中看上去脱离物理的部分,也是由我们对物理世界的经验间接启发得来的——所以,由于我们所在的物理世界是内在一致的,它们也是内在一致的。这个答案可能会将“数学为何可以被人理解,又为何如此优雅”的谜题推回到另一个谜题,即匈牙利出生的数学家尤金•维格纳(Eugene Wigner)所说的物理科学中数学的“不合理有效性”。

            第三类原因则可能在于人类大脑的独特特征:它有一种神奇能力,天生倾向专注于终将可解的数学问题,同时天生倾向于研究彼此之间能产生有趣联系的概念,即使大脑并不知道自己在这么做。

            我不知道到底哪种答案更接近真实,或者说还有其他完全不同的答案。不过,我依然可以自信地说,数学是神秘的——但最神秘的一点,是它为什么竟然没有那么神秘。

            6.图灵机

            图灵机以简明直观的数学概念刻划了计算过程的本质。

            图灵机就是指一种抽象的机器,这种机器有一条无限长的纸带,纸带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而每个方格有不同的颜色。有一个机器头在纸带上不断移来移去。机器头有一组内部状态,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在每个时刻,机器头都要从当前纸带上读入一个方格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内部状态查找程序表,根据程序输出信息到纸带方格上,并转换自己的内部状态,然后进行移动。这个在概念上如此简单的机器,理论上却可以计算任何直观可计算的函数。图灵机作为计算机的理论模型,在有关计算理论和计算复杂性的研究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7.氨基酸的左手性

            动物和人体表面看起来左右对称,但作为人体最基本组分的生物分子并不对称。比如两个氨基酸分子,由于有机分子大多围绕着碳原子形成立体的正四面体结构,这两个氨基酸分子看似相同,但互为镜像对称关系,永远都无法重叠在一起,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样,这种性质被称为“手性”(chirality)。

            那么人体中的氨基酸究竟是选用了其中的一种,还是两种兼有呢?答案是惊人的: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氨基酸几乎都是左手性的。不仅如此,正如左手无法套上右手的手套一样,一种手性的分子只能跟它对应手性的化合物发生反应,镜像异构体虽然分子构成看似相同,在人体内的生理活性却完全不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共享着同一套手性的分子。

            对称性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如同图案一样,只有对称没有它的破坏,看上去虽然很规则,但同时显得单调和呆板。只有基本上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才构成美的建筑和图案。大自然正是这样的建筑师。当大自然构造像DNA这样的大分子时,总是遵循复制的原则,将分子按照对称的螺旋结构联接在一起,而构成螺旋形结构的空间排列是全同的。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对精确对称性的细微的偏离就会在大分子单位的排列次序上产生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复制的样式更快地发展,形成了发育的过程。

            “没有手性就没有生命”,“手性起源先于生命”而不是生命自然选择了手性。

            这种手性的不对称性或许来自于更深层物理规律的不对称性,如亚原子领域的宇称不守恒等。

            8.地球生命的这种“单手性”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这一直是一个谜。不过现在,在太阳系外第一次发现的手性分子可能会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对于生命体来说,手性是非常重要的,”这项研究(发表于6月14日的Science)的第一作者之一Brandon Carroll说,“地球上所有氨基酸都是左手性的,它们可以组合形成众多体量庞大且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分子,而DNA之所以能形成双螺旋结构,也完全依赖于它的骨架全都由右手性的脱氧核糖构成。”

            “单手性”(homochirality)的生物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这种特殊性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同种分子只存在单一手性,我们还知之甚少。鉴于构成生命体的简单碳氢氧链可能来源于外太空,那么研究地外的手性分子便是窥视地球过去的一种新方法。

            目前为止,天体生物学家已经在陨石中和彗星表面发现了手性分子。“从陨石中发现的左手性氨基酸比右手性氨基酸略多,这让我们将太空中与地球生命中的手性分子联系了起来,”Carroll说,“如果你想知道多出来的左手性氨基酸从何而来,研究星云将是第一步。”

            “如果你在其他星球吃了一个由与地球上手性相反的分子组成的奶酪汉堡,你可能会中毒,也可能只是消化不良,总之,它和我们的身体不兼容。”

            这就是Carroll和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Brett

            McGuire近几年在做的事情,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Sagittarius B2上,这是一片距银河系中心28000光年,质量为太阳250000倍的星云。从某种意义上说,SagB2是天体生物学家追求的“圣杯”,因为天文学家此前发现的所有星际分子中,大多数都能在这个星云的悬臂和尘埃中找到。“这是已知宇宙中发现分子的最好地点。”McGuire说。

            得益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近几年收集的SagB2星云的无线电数据,Carroll和McGuire开始寻找环氧丙烷这种小而简单的手性分子。通过将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收集的光谱与数据库中的进行比对,他们证实了环氧丙烷分子的存在。

            “如果把已发现的所有环氧丙烷分子的质量相加,大概相当于五分之四个地球。”Carroll补充说,这虽然听起来很多,但和SagB2星云的大小相比实为沧海一粟,而且这已经是设备目前能够检测的极限。更大且更复杂的手性分子更少,并且更难被发现。

            但我们也没必要在宇宙中寻找更大、更复杂的手性分子。“即使我们不能探测到其他手性分子的存在,如果可以检测出某种手性的环氧丙烷比另一种手性多,对我们理解手性单一化的进程也是至关重要的。”Carroll说。

            或许星际尘埃中产生有机分子的方式就影响了生命形成的过程,使生物分子偏向某一种手性模式;也许左手性的蛋白质和右手性的遗传物质是整个宇宙中所有生命所共有的基本特性,但也有可能地球生命产生的过程更多地受到地球本身的影响,或者地球的生命选择了这一种手性只是随机结果。

            9.宇称不守恒定律

            宇称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由吴健雄用钴60验证。科学界在1956年前一直认为宇称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1956年,科学家发现θ和γ两种介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完全相同,多数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粒子,但θ衰变时产生两个π介子,γ衰变时产生3个,这又说明它们是不同种粒子。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γ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γ”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在最初,“θ-γ”粒子只是被作为一个特殊例外,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整体微观粒子世界的宇称守恒。此后不久,同为华裔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接下来,科学家发现连时间本身也不再具有对称性了!

            可能大多数人原本就认为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日常生活中,时间之箭永远只有一个朝向,“逝者如斯”,老人不能变年轻,打碎的花瓶无法复原,过去与未来的界限泾渭分明。不过,在物理学家眼中,时间却一直被视为是可逆转的。比如说一对光子碰撞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而正负电子相遇则同样产生一对光子,这两个过程都符合基本物理学定律,在时间上是对称的。如果用摄像机拍下其中一个过程然后播放,观看者将不能判断录像带是在正向还是逆向播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时间没有了方向。

            然而,1998年年末,物理学家们却首次在微观世界中发现了违背时间对称性的事件。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正负K介子在转换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反K介子转换为K介子的速率要比其逆转过程——即K介子转变为反K介子来得要快。

            至此,粒子世界的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全部破碎了,世界从本质上被证明了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然而粒子的本质是电磁相互作用。粒子与粒子或粒子与物质间同样存在相互作用,在正物质宇宙环境下也许正是这种粒子的相互作用影响差异使得粒子能量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宇称不守恒。

            10.超对称

            在70年代早期,理论物理学家发现比旋转和平移这种操作更深刻,更有效的几何对称性,这就是超对称。比如具有1/2费米子必须转动720°才能回复到原先的位置,这种双值性决定了它的几何对称操作玻色子完全不同。这样的性质在通常空间的几何操作的框架内是不能处理的。在超对称理论中,在通常的四维时空上附加另外的四维,称为超空间,目的是为了容纳费米子奇异的几何性质。因此这些附加的“费米维数”不是我们所知的空间或时间的维数。超对称操作能从通常空间转到附加的费米维数,即能把玻色子变为费米子,把费米子变为玻色子。所以我们可以把费米子和玻色子看成一个几何存在的两个不同的投影。

            按照这个理论,费米子和玻色子具有直接的物理联系,费米子与玻色子相互对应,即每个粒子都有其超对称伴侣;但从现在已知的玻色子和费米子来看,这种对称性似乎不成立的。有观点认为,现在物理学中系统的对称性破缺,是因为更深层次的对称性是隐藏着的,也许自然本身是超对称的;同样,超对称也会出现真空自发破缺。

            德国数学家卡鲁扎(Kaluza)提出,通过附加一维额外的虚空间自由度来写出五维而不是四维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五维的爱因斯坦场方程不但给出了通常的四维引力方程,还给出另外一组方程,而这正好就是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按照这个理论电磁作用和引力作用都不是单独的力,而是在不可见的更高维空间自由度的世界里。奥斯卡•克莱因(O.Klein)认为我们没能察觉到那一维额外自由度的原因是,在某种意义上它“卷缩”到一个非常小的尺度,就好比一个水管在远处看就会把它当成一个曲线。这个尺度就是普朗克尺度,10*(-35)米是空间被分割的最小距离。

            11.生命体的进化跟趋同、一成不变有相反的特点

            天体照相中的旋涡星系的照片即不难理解。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动力因,那么,可以把宇宙看成是由各个预先上紧的发条组织,或者干脆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发条,历史不过是这种发条不断争取自由而放出能量的过程。

            生命体的进化却与之有相反的特点,它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熵趋于极大不同,它使生命物质能避免趋向与环境衰退。任何生命都是耗散结构系统,它之所以能免于趋近最大的熵的死亡状态,就是因为生命体能通过吃、喝、呼吸等新陈代谢的过程从环境中不断吸取负熵。新陈代谢中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的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熵。

            “自然律”一方面体现了自然系统朝着一片混乱方向不断瓦解的崩溃过程(如元素的衰变),另一方面又显示了生命系统只有通过一种有序化过程才能维持自身稳定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如细胞繁殖)的本质。正是具有这种把有序和无序、生机与死寂寓于同一形式的特点,“自然律”才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

            如果荒僻不毛、浩瀚无际的大漠是“自然律”无序死寂的熵增状态,那么广阔无垠、生机盎然的草原是“自然律”有序而欣欣向荣的动态稳定结构。因此,大漠使人感到肃穆、苍茫,令人沉思,让人回想起生命历程的种种困顿和坎坷;而草原则使人兴奋、雀跃,让人感到生命的欢乐和幸福。

            12.反身性原理

            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因为人类获得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偏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反身性的关联。通过参与者的抉择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认识之上这一论证,索罗斯提出了一种不确定性的命题。索罗斯在论证自己的原理时,对比了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他认为,人的思想对于事态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同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相似。索罗斯在书中记录了他应用反身性原理进行历时试验的情况,事实表明他的多数预测是成功的。这说明在思维者参与的事态中确有某种可加以正确预测的成分,但这需要极高的智慧。索罗斯正确地看到了有思维参与的历史过程的不确定性,看到了主流市场经济学理论由于忽视这一因素而导致的根本缺陷,创造性地提出了反身性原理。他的投资纪录与其说是他投资技巧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他哲学理念的胜利。

            市场是不均衡的,参与者本身不独立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使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

            著名投资大师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建立在“反身性理论”的基础之上。这个“反身性”,也有人翻译成“反射性”或“反馈性”。它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索罗斯将该函数模式称作“反射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1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4.格物致知

            王阳明: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如意用於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则吾事亲之良知,无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知致则意无所欺,而可诚矣;意诚则心无所放,而可正矣。格物如格君之格,是正其不正以归於正。”、“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生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ra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