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帮助学生构建认知体系。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视沟通,通过沟通产生问题情境,引发问题的提出,促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推进课堂教学的进程,落实课堂学习的目标。那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
1.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创设。
出示课题,思考扇形与哪个图形有关系?出示扇形统计图,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什么信息?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此处,借助图形的直观以及图中百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现实问题来创设
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现实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考。
教学片段:
说一说,图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现在想要知道参加每种兴趣小组的人数各是多少人,你能求出来吗?
生:能。但马上有学生认识到,不知道总人数,无法求出每个小组的人数。
师:那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才能求出每个小组的人数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条件:六年级一共有300人。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方法。
反思:认识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就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计算出每一部分具体的数量。在这里,我改变了问题呈现的方式,给出一个信息不完整的统计图,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缺少信息怎么能求出各组的人数呢?这样,就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此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计算每个小组的具体人数,必须知道总人数是多少人。
学生自己寻找信息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题目虽然还是那个题目,但学生做起来可就不一样了。学生从一个做题者转身变成了供题者,这就使他们不仅要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更要明确了此类问题的一般模型。
思考:如果只知道数学组的人数,你可以求出什么?
比较这几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需要先求出总人数,即单位“1”。
当学生掌握了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模型后,随即抛出问题:如果不知道总人数,而是只知道数学组的人数,可以求出什么?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发现可以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向更深的学习。
3.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来创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和障碍时,常常会出现认知矛盾或理解片面等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暴露学生的困惑与障碍,还可以实现知识共享,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解决扇形统计图的问题时,我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求玉米比大麦少百分之几”的思考,进行思维交流互动,引发学生对出现的两种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从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教学片段:
出示统计图:大麦有500公顷,占总面积的40%,小麦有450公顷,占总面积的36%,玉米有300公顷,占总面积的24%。
玉米比大麦少百分之几?
生:40%-24%=16%
生:我认为应该用(500-300)÷500,因为这里是比大麦少,单位“1”是大麦。而16%的单位“1”是总面积。
你同意哪种方法呢?说说你的想法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自己个人的构建过程,也有交流中的社会性体现,教师给了学生机会,也让学生在沟通中实现了知识共享。在知识共享中,引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