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场景熟悉吗:孩子想再要一个玩具或其他,再多和小朋友玩一会或游乐项目,如果成人未事先约定,或在已经约定好的情形下,一再妥协,直至内心防线崩溃。于是在面临孩子依然耍赖时,“再闹警察就把你带走,不要你了”的威胁冲口而出,头也不回地假装离开......
面对成人的愤怒远去,孩子原本想要更多的欲望没有被满足,内在还有没有处理掉的愤怒、挫败、难过、悲伤, 此刻被惊吓代替。最后,他们只能带着满脸的鼻涕一把泪一把,哭咧咧地追随成人的身影。
怒火中烧的成人,如果此时清醒过来,心疼着看着孩子的眼神和抱抱也会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和被遗弃的不安。相反,如成人回到家中,依然忿忿不平,余怒未消,孩子在原来未被处理的情绪基础上,又多了一份要被修理的恐惧。
如此类行为一再累积,未被看见、无法表达的情绪必将积攒一箩筐。而当把一个人放在生命的长河中去看,这些早年没有被满足的欲望,没有被看见的情绪,经由强迫性重复,投射到不同的关系中,在某个瞬间,只是一个长着成人面孔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