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剿匪数次,当时剿匪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很头疼的事,可王阳明却能把土匪搞得精神崩溃,主动投降。宁王造反,十万大军,王阳明手上没几个人,能马上召集训练一批民兵,轻而易举地捕获宁王。
王阳明之所以能屡战屡胜,他靠的勇谋结合,斗智不斗力,而实现这一点靠的就是他下面几点作战中用到的万全的谋略。
得人心,赢天下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并创办书院开始讲道期间,他和贫苦老百姓一起生活,对老百姓的生存艰辛深有体会,他认为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现知行合一,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
如果做不到“亲民”,那么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的恶谈。而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才能“尽性”。
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江西任职时,因江西数月不下雨,七月之时,禾苗枯死。当地又经历了宁王朱宸濠叛乱,地方不够太平,王阳明就向正德皇帝上疏,请求免去租税。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王阳明处处为老百姓的疾苦考虑,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因而他很受百姓的拥戴。
有些事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往往力不从心。密切联系人民大众,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帮助自己走向成功。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打天下的时候,每到一处,便笼络人心,所以,他成就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进兵江南的时候,占领了采石城。采石城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南岸城池,对于那些忍饥挨饿多日的将士们来说,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那些牲畜、粮食,比任何东西都珍贵。所以尽管军纪严明,将士们还是开始哄抢,采石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朱元璋很有政治远见,他一边派人在街头巡逻,一边向将士们解释说:“我们这支队伍要成大事,不能只图眼前的这点儿小利。前面就是太平城,那里才是个富庶的去处,我们一起去大开眼界吧!”然后让大家饱餐了一顿,这样才稳定下来秩序。
经过这一风波,朱元璋有了经验,他担心在太平城中再起波澜,在城中大街小巷贴满了榜文: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杀无赦。果然,在太平城,士兵们不敢违反军令,城中秩序井然,在战事结束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军士们都有份。朱元璋的高明智慧,既得了民心,也稳住了军心。
在后来的每次战争中,朱元璋都明令禁止部下不得妄行杀掠,深得人心,各地民众都称颂朱元璋的军队是仁义之师,给他以后的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朱元璋还在自己的地盘上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比如,废除元朝苛政、减轻刑罚、宽减税役等;进行了免租和赈灾活动;实行“给民户田”的政策,支持农民夺取地主的土地和财产;任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稳定民心。
这些措施颁布后,大受当地民众的欢迎,有了人民的支持,朱元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霸业。
古今中外,很多事实都证明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是有威望、有伟业、有号召力的人,都深受众人拥戴的。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由于他深谙民心的力量,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才赢得了一代明君的称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
所以说要想赢天下必须先得人心。
应时地,懂变通
王阳明说成大事不仅要有谋略,而且还要有随机应变、果断行事的能力,再加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才能把难事办成、办好。
由于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而且呈现在诸多方面,如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战略战术的变化,军队情绪的改变,地形、气候、给养等等。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没有一成不变的战略战术,作战计划要随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果断对策,就会陷入被动,甚至全军覆没。
王阳明指挥的几个战役,灵活、机动,策略运用得十分娴熟。如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王阳明是在没有得到正德皇帝命令的情况下发兵的。当时形势紧急,宁王已率军沿长江南下,若不及时起兵,一旦攻破安庆,很快抵达南京称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将会引起更大内乱。
所以王阳明不得不冒着“造反”的风险起兵。王阳明应地时,懂变通,采取灵活的作战策略,最终赢得了胜利。
不同的地方,不同情况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的原则,区别对待。王阳明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没有把起义农民当成打击对象,而是把杀人越货的盗贼和被迫铤而走险的贫苦民众区别开来,把首恶和胁从区别开来,把愿意改恶从善和坚持不改区别开来。具体到个人,王阳明更是谨慎从事,即使犯了罪,也要看认罪的态度来决定处罚。
为了给悔改者机会,王阳明每次都先发布告,劝谕误入迷途者改恶从善,弃旧图新。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制定制敌政策。
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与原有的计划有所不同,当面对改变的时候,智慧之人往往能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反之,如果一个不善于变通的人,“一根筋”只会处处碰壁。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甚至连野菜汤也喝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来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
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什么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迥然不同?”孔子曰:“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孔子处理事情从容淡然的态度,就在于他有着因时而化、因地制宜的头脑智慧。所以说,当遇到困难时,就要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因为只有变,才有通,才能克服困难,达成所愿。
抓时机,巧制胜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中,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其蓄谋了数十年的篡位大计就体现了其善于抓住对方脆弱地方,一击制胜的军事谋略。
1519年,蓄谋已久的宁王朱宸濠组织了十万大军,举兵叛乱。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当时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知道南昌是宁王的老巢,攻打南昌宁王必然会回师救援。于是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南昌。
宁王果不其然,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明还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最后,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军心被动摇。就这样,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就被王阳明轻易化解了。
其实,真正的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王阳明知道南昌对宁王的重要性,抓住其脆弱之处,一击制胜。
当然,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到突破口,这样在竞争中制胜就要简单得多了。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看天空鸟飞过,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射下来。”魏王置疑说:“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更羸自信地说:“可以。”
不一会儿,空中飞过一只雁,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应声栽落到地上。魏王惊叹道:“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更羸说:“这其实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魏王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根据我的经验,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一直处于一种害怕的心情中,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射手,听鸿鸣而知其伤,弹弓而落飞鸟,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艺术。眼中有数,心中不慌,敏锐地观察,直击对方心里的最弱点,就能出其不意地制胜。然而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每一个作战人士必备的技能,人生中也如此,面对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挑战,我们只有清楚地细察到对方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正确的对策来赢取成功。
人生好比波涛,有起有伏。如果你想用最省力最快的方法击败对手,那一定要抓准时机。直击对方最脆弱的时刻,才可能一击制胜。
有准备,树气势
王阳明一生戎马倥偬,他深知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争都涉及生死、朝廷安危,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每次作战前他必须先了解对手情况,不打无准备之仗。
比如汀漳平乱时,多次出现泄漏军事机密的情况。毫无疑问,肯定是内奸所为。因此消除内奸就成为打胜仗的起码条件。另外加强当地治安、巩固后方也是战争胜利必备的要素,于是王阳明决定采用“十家牌法”,建立起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
他还组织民兵,平时保卫县城,战时可由各省兵备调遣。这些都是王阳明打有准备之战的重要因素,一个善于准备的人,他一定会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王阳明作为人、人性、人心的研究家,他确信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攻心为上”的核心在于“心”,一个人如果注重内心的修行,锻造自己的气势,也能不战而胜。
古代,斗鸡高手纪渻子,一天,君王让他代为训练一只斗鸡,十天过后,君王询问训练情况:“进展如何?是否近日可用?”纪渻子回答道:“时机尚未成熟,它杀气腾腾,一上场即横冲直撞。”
又过了十天,君王又前来询问,纪渻子还是回答说:“不成!它只要一听到斗鸡的叫声,便马上斗志昂扬,无法控制自如。”
又过了十天,君王又来询问此事,说:“怎样了?现在该可以了吧!”纪渻子仍然摇头,说:“还不行,它只要看见斗鸡的身影,便立刻来势汹汹,一副蛮斗。”
十天很快又过去了。君王走到纪渻子面前时,终于盼来了纪渻子满意的答复:“大功告成!如今它置身竞技场,不论其他的斗鸡如何挑其怒气,煽其斗志,它都如木鸡一样,无动于衷。无论什么样的斗鸡遇见它,很快就落荒而逃。”
纪渻子真不愧为一个斗鸡高手,他将斗鸡培养成大智若愚的木鸡,锻造了斗鸡的内心气势,让别的斗鸡充满恐惧,不战而栗。
人也应该同斗鸡一样,不要稍微有点能力就四处卖弄、不可一世,轻率随便只会流露出无知的本质。自我强大的修养要靠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形成。
内心沉稳、不怒自威才是真正的内心气势。内心气势的强大,不需要激烈的竞争,对手便会甘拜下风,失去了反抗抵触的心理。
所以,人生中有勇有谋须做到以上四点你绝对是人生的大赢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