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印度新婚夫妇,因为夫家没有厕所而发生争执提出离婚。这件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是2012年发生在印度的真人真事。2018年,由此改编的电影《厕所英雄》在中国上映,获得了很大的反响。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因美好的爱情而喜结连理,但是新婚第二天新娘就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凌晨四点多,“妇女联合会”就热情地邀请新娘来加入组织,一起长途跋涉去偏远的户外田野上厕所。如果不去,当白天想上厕所时,就只能尽量控制。
新娘觉得这很不方便,更不安全,所以提出必须在家里建个厕所。但是,在印度建个厕所太难了。这触及到印度几千年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
在印度种姓制度中,只有最低等的贱民才去打扫厕所。而且,印度教对“洁净”有着独特的理解。比如,鞋子不得进入寺庙,是因为它踩遍世间污秽。那就更别提,在家里建个满是污秽的厕所。他们认为只有在户外,选一个干净的地方,闻着新鲜的空气,才是最干净的上厕所的方式。就连民族主义者都跳出来,坚决抗议来自外国的厕所文化。
厕所革命是几代印度政府的愿望,其一直失败的根源,正是因为印度千年文化的羁绊,从而拒绝向现代文明靠拢。
近些年来,我国也一直在强调“小厕所,大民生”,坚持不懈地推进厕所革命。因为厕所虽小,却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是文明沟通中最短的直线,更体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
古罗马公厕的背后,是发达的城市水系统
古罗马曾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度过大征服时代后,古罗马拥有了辽阔的疆域和巨额的财富,从此放缓脚步,将精力转移至全民娱乐。
征服古希腊时,古罗马人吸收了其洗浴传统,而且将洗浴发展为大规模的公共娱乐活动。帝国时期,古罗马公共浴场大量出现。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要每日洗浴。这成了古罗马人的一项休闲娱乐,并以此作为彰显文明的标志。
古罗马浴场
而公厕作为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出现。人们并排坐在大理石座上,解决应急之需,然后用绑在棍子上的海绵进行擦拭。污秽则随着下方狭窄的水道,直接冲走。这在公元1世纪左右,算得上是很先进的处理方式了。
不论是浴场还是公厕,想要支撑这些基础设施,自然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古罗马人修筑各种高架,开凿各种水渠,将清水从远方引入城市。如今的坎帕尼亚平原上,依然矗立着著名的克劳狄大渠。它曾将萨宾山上的水,引入罗马城,为公共浴场、喷泉和市民家中解决用水问题。
古罗马不仅有发达的供水系统,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排水系统。在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人就开始着手修建第一条下水道,就是如今的“马克西姆大下水道”。这项工程耗时11年,保持3万人不间断施工。这个下水道用石头做内衬,用混凝土做拱顶,铺设在街道的下方。同时,为了方便日后维修清理,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出入口。这个排水系统帮助罗马城排泄城市内涝和污水,保证了罗马城健康有序的生活。
2500年前的古罗马下水道,如今仍在使用
罗马城被称为“永恒之城”,不仅是赞扬罗马民族的精神,也体现在这些耐久、坚固的罗马建筑上。这些古老的供水、排水道,展现了古罗马帝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非凡的才华。一直到今天,西方学术界仍然认为,古罗马的公共卫生是工业革命之前最好的。
后来,中世纪欧洲的排水系统一度退化,甚至消失,造成了城市大面积污染,细菌滋生,疾病蔓延。直到1596年,英国人海灵顿发明冲水坐便器。随着欧洲城市文明的兴衰变换,曾经的“古罗马模式”得到了再次改良和推广。
古中国“厕所文化”的背后,是农耕文明
因为各自的文化不同,所以在厕所一事上表现出的形态和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和西方的坐式冲水厕所相比,古代中国更多的是蹲式旱厕。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与古罗马人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汉朝人,则将污秽收集起来当做珍贵的农家肥。
汉朝时期的厕所被称为“圂厕”,一般建在宅院后面。上层搭建好,下层与猪圈相连。这样既隐私又通风,同时将污染源归在一处,也方便日后清理利用,作为农家肥用来耕种。
对于没有建圂厕条件的家庭,就需要一种占地小的工具了。汉朝的城市居民通常会用“虎子”,也就是古人的夜壶。不过到了唐朝时期,据说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为了避讳尊者的名号,所以改称为“马子”。后来,器型发生了变化,加高便成桶形,所以又改称“马桶”。
青瓷虎子
因为使用马桶的人越来越多,古代城市中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兴职业,在唐宋时期被叫作“倾脚工”。倾脚工会上门挨家挨户地收集马桶里的污秽,然后集中运到城市周边的农村贩卖。唐朝人记录时事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就记载过倾脚工的事。书中写道,“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这其实就是在讲一个叫罗会的人通过做倾脚工获利颇丰,最后发家致富的故事。到了南宋时期,还有倾脚工为了争夺市场而引发的诉讼纠纷。
到了明清时期,倾脚工又被叫作“粪夫”,而这项工作也逐渐产生了一种“特许经营权”。大家通过协商划定各自的范围,然后签字画押,按照固定的区域路线工作,不得越界。最好的范围,自然是富人区。因为富人吃得好,自然肥力足,所以这个区域被定为“高端市场”,能得到更高的收入。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古代中国的“厕所文化”与财富民生相连,并不被人们所忌讳。就连马桶都被称为“子孙桶”,成为传统婚嫁中必备的嫁妆。而上元节时,家中主妇迎接司厕之神“紫姑”,也成为了一种风俗。可见,古代中国的厕所文化与其他国家大有不同。
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
2004年,国家话剧院上演了话剧《厕所》。有评价说,这是一部蹲着的《茶馆》。话剧通过一位老北京胡同的看厕人几十年的经历,讲述了小小的厕所由简陋的灰砖公厕到收费厕所,再到五星级厕所的历程。同时,来来往往的人展示出了世间百态,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话剧以“人的尊严”为主题,但也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30年间中国厕所文明的成长。
当农耕文明经历现代化进程时,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明形态的转折。上世纪50年代,我国快速发展的化肥工业走进乡村。工业文明,使农户逐渐脱离了对农家肥的依赖。厕所文明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从那时起的“爱国卫生运动”,到90年代提出农村改厕,2002年提出的文明村镇建设,2004年至2013年国家投入将近83亿改造厕所,我国的厕所革命从未停止。直到最近几年,国家也一直强调新农村建设要不断推进,厕所革命要搞下去。
不论的农村改厕,还是城市室内冲水马桶普及,亦或是旅游景区的厕所建设,这不仅是为了改善卫生环境、缩短城乡差距,更是一项国家文明工程。
如果说,因为各民族文化不同,所以有着各自的“厕所文化”,那么“厕所文明”却没有可逃避的解说。厕所文明其实就是人们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以及如何应对处理的问题。这直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治理高度和科技水平。
新华社曾引用“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的观点,认为“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厕所文明欠缺的国家,难以真正进入世界文明的行列。而厕所文明也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养、国家形象。
任何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不应用来遮掩现代文明的缺失,而应以此作为自我激励的动力,不断经受文明的洗礼,也将文明继续延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