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口述:
父亲过年就90岁了,现在像一个符号一样躺在姐姐家。
快两个月没看见他了。说不上想念,就是惦记。
父亲有些痴呆,每次见面,我们都像问孩子一样,“认识我是谁吗?”
父亲总是含着笑,有时候觉得问题好笑,说,“你不是我闺女么!”,有时很不好意思地问,“您是?”
父亲糊涂时问我姐,“这是在谁家,对咱们这么好,管吃管住,还伺候咱们?”
老人家记以前的事情很清楚,新近发生的却忘的快。
姐姐家不是哥哥家,也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总觉得是住在外面,别人家。
儿子自然照顾得不如女儿了,况且嫂子对味道敏感,父亲遗撒的骚臭味道是除不尽的,嫂子宁可出钱送养老院,也不留在家里。但是出钱也要让姐妹们一起分担。
也就是不想照顾,也不想多出钱。
这时候姐妹们提起当年父亲只给哥嫂买房的事,然后他们就大谈儿子结婚父母买房应该,女儿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
很明显,断章取义。
当年几万块钱确实不多,可是房价升到快百万了呢。况且他们家庭条件在姊妹几个是非常好的。
谈起这个可以说挺伤人心的,亲兄妹就那么点情谊么?
说得好像姐妹们都不孝顺了。既然哥嫂那样,姐妹们也不想计较,觉得很丢人,没他也一样养父亲。都是明白人,良心上能过去吗?
姐妹们不舍得父亲去养老院,每次提起,父亲就难过,害怕一去不回。
我离家远不方便看护,父亲便固定在一个姐姐家,另外一个姐姐暂时中午去给父亲做饭。
我不能照顾就出些钱,这样一来,哥哥也愿意出一些钱给做饭的姐姐。
父亲也算暂时有个安置了。
可是无论我们姐妹怎么照顾父亲,他想念的只有哥哥。
女儿是父亲的棉袄,只起保暖作用,儿子才是父亲的心肝脾肺肾,不可缺的一部分。
想想父亲,养儿育女辛苦一辈子,最后流落在女儿家,就像他觉得不是在自己家一样,我也觉得是,挺心酸的,好在他傻得感受不大。
传统观念吧,当然独生子女就不一样了。
人啊,老无所依挺难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从自己做起,做好人生的每个角色:儿女、媳婿、父母、公婆、岳父母,静待福报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