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列夫•托尔斯泰
很短的一本书,看书快的人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我是属于那种看书必须逐字逐句的人,永远快不起来。这也是导致我没有看完《巴黎圣母院》的原因——纯粹描写石头的那一章我快疯了,可又不愿意跳过,于是干脆放下不读了。
本书前四分之三,主旨就是一个问题。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生命就是虚无。我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都在立体环绕着两个字:自杀。有朋友说,他读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读得想自杀。我反而读不懂《人间失格》中那种晦涩难明的东西,因此没什么感觉。可是托尔斯泰这种直白简单赤裸裸的描述,导致自杀的念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同时心里十分清楚两件事:其一,虽然我肯定不至于读了这本书就真的去自杀,但是这种思维被操纵的感觉太可怕了;其二,怪不得托尔斯泰八十二岁的时候要离家出走。
书的后面部分,托尔斯泰悟透了:劳动人民创造生活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事业,这种生活的意义便是真理。所以他从自杀念头笼罩的思维里挣脱出来,开始了真正的生活。
然而他还是在八十二岁高龄选择离家出走,最终病逝于车站。
《该隐的后裔》 有岛武郎
之所以对他产生兴趣,是因为在渡边淳一的一本书里知道了这样一件事:有岛武郎和一位记者在轻井泽的别墅上吊自杀,一个月之后才被发现,那时尸体已经腐烂生蛆,蛆虫从吊着的尸体往下掉。这位记者是女的,名叫波多野秋子。老司机肯定知道我为什么会产生兴趣的。
不过,我还是照样读不懂日本文学作品。我知道的日本作家不多,读过的日本文学作品也不多。芥川,村上春树,太宰治,夏目漱石,大江健三郎,东野圭吾,川端康成,大概就这几个了。他们的书,我只读过一两本,村上和渡边的稍多一些。除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无一例外的,其余的书我都看不懂。比如,我读完了《忏悔录》,知道这是托尔斯泰对生命、生活和上帝的思考和反省。但读完《竹林中》《雪国》《我是猫》之类,我脑子里就完全混沌一片。
那,关于有岛武郎的这本书,我可讲不出个一二三来。
《居里夫人自传》 居里夫人
十分真实,十二分感动。字数不多,居里夫人的风格很简约,几乎所有零碎的事件全被扔掉,所记录的只有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研究和家庭。
读的时候,我敬佩她为科学研究付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精力,敬佩她对科学的真挚的热爱,敬佩她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钢铁般的意志。这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边读,心中就燃起澎湃的热血。看看她是怎样艰苦卓绝奋斗的,而你又是如何日复一日荒废时光消耗青春。一种想要努力学习、前进的冲动,混合着对自己过去的颓废的后悔、自责和愧疚,涌上心头。当时我就想:如果某一刻我想要放弃了,贪图安逸了,好吃懒做了,就赶紧来重读这本自传。
因为真实,所以打动人。因为由衷的敬佩,所以令人反思。之后,便是行动。可别再一边抱怨自己一边混吃等死了哟。
自传中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家庭。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业,但并未剥夺她对家庭和家人的关照与付出。养育孩子,教育孩子,陪伴孩子,一样都没落下。丈夫皮埃尔因车祸去世后,居里夫人的丧夫之痛难以言表,在她的日记中,表述了她对皮埃尔无限深情的思念,感人至深。他们的爱情令人羡慕。一见钟情,共同爱好,喜结连理,两个女儿。
而且,真是龙生龙凤生凤。大女儿伊雷娜,核物理学家,与其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法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人物传记作家,著有《居里夫人传》。
所以,仔细算一下:居里夫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是和丈夫皮埃尔以及另外一个化学家得的;第二次得诺贝尔奖时皮埃尔已经去世。她的大女儿也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此,一家人里面,三个人一共得了四个诺贝尔奖。只能啧啧称奇,心生佩服。
厉害的人不仅扎堆,而且还扎堆拿诺奖。
《致加西亚的信》 阿尔伯特•哈伯德
本书累计印数高达4000万册,这是截止1915年作者去世时的数据。现在呢?截止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涨到了之前数据的二十倍——八亿。惊叹。
说是书,其实称作小册子更为贴切,因为内容实在太少了,十分钟就读完。它的核心概念是:当上司派给你一个任务,不要问为什么不要问怎么做什么都不要问,去做就对了。就跟书名所展示的那样:总统找来罗文,让他把一封信送到古巴的加西亚将军手里。罗文什么都没问,尽管他不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里,不知道怎样才能把信安全送到将军手中。他所做的,只是遵照命令,去送信。
简单来说,就是:叫你干嘛你就干嘛,哪那么多废话!
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印刷销售这么多册了。因为,军队里人手一册;军官学校里这是一本必修教材;企业里,员工一人一本。
管理者永远希望下属不问缘由只知道忠实执行任务,希望他们能够把信送到加西亚的手中。
假如全世界的被管理者人手一本《致加西亚的信》,那么可能印数还要翻几翻。
当然这本书对我也有作用。至少我更加明白了两件事。一,领导分派的任务,不要细枝末节地去问他怎么做,更不要想着为什么让我做而不是让我旁边这位经常偷懒、闲得发慌的同事去做。你做就对了,不然领导招你进来干嘛用的,又不是缺一本会动会说话的十万个为什么;二,不要偷懒,不要推脱,揣好那封信,送到加西亚的手中。
《消失的地平线》 詹姆斯•希尔顿
本书讲述了四个西方人乘坐私人飞机准备撤离战区,结果飞行员被调换,新的飞行员带着他们飞跃喜马拉雅山进入了西藏,然后暂时性居住在香格里拉的寺庙。故事的重点,就在这神奇的寺庙里。
比如,寺庙里有一个活佛,不是喇嘛,竟然是一个外国人,而且活了两百五十岁;居住在香格里拉的人们奉行着“适度”原则,寿命都很长;不单单活佛是外国人,寺庙里面还有一个自称是莫扎特的徒弟的音乐家;……。
包括主人公康维在内的四个闯入者,三男一女。美国人巴纳德是一个通缉犯;主人公的助手马林逊是一个急躁的年轻人;布琳克洛小姐则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妄想着改变这些长命喇嘛的信仰;而康维,是一个正值壮年、魅力非凡领事馆领事,思想高深,和活佛有心灵感应,以至于活佛坐化之前任命他来当香格里拉的主人。
书中描绘的香格里拉,是一个虚幻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全是高级享受:高雅的音乐,成堆的书籍,舒适的住处,健康美味的食物,以及,延长的寿命。最后一个尤其吸引人。命足够长,人就活得更加通透明白。远离纷纷扰扰的外界,安静地修身养性,这似乎是极致的安逸和幸福。
然而事实上,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香格里拉只存在于幻想里。当然,我是说作者构造出来的香格里拉是假的,并不是说真实世界里香格里拉不存在。
那些高级享受大多难以触及,最不可能的就是延长寿命了。于是矛盾就出来了:在人的想象力,有一个代表着绝对幸福绝对完美的地方,它可以叫做香格里拉,也可以叫别的名字;但现实血腥地呈现在你面前,这里不如意,那里太糟心,对一切都不满,对什么都要发几句抱怨。总之就是:想象无比美好,而现实世界烂透了。两相对比之下,更加绝望了。
然而到了最后,康维逃离了香格里拉。这地方不错,可惜它是假的,待在这里不是长久之计。虽然离开此地就代表这幻想的破灭,但是曾在此地逗留,这就足够了。
同时这也是表达:幻想很不错,好得很美得很,但不能一直幻想,早晚要出来的。
再见,香格里拉。
《葡萄酒入门百科》
这是从酒类杂志上选出来的文章拼凑的一本书,很短。
入门嘛,当然就是普及一些常识和简单技巧了。
比如,红酒是葡萄酒之一种,而不是葡萄酒包含红酒;“干红”、“干白”中的“干”,指的是葡萄酒的含糖量每公升不高于四克;等等。
很多人都知道饮用葡萄酒之前要醒酒,那,醒酒是干嘛的?醒酒的目的有两点:其一,让其接触空气,助其进行氧化。其二,滗析陈酒,除去酒中经年累积的沉淀。
入门菜鸟品酒建议:从一些知名酒厂的入门级酒款喝起。好处:首先是不容易选到垃圾酒,二是大酒厂的产品再烂起码也能踩在水平线上,虽说这类酒根本谈不上什么展现风土,但品种特色大致还是能够交代清楚的。
菜鸟购酒注意事项:1、请勿幻想“性价比”。
2、年份无意义,只需记住挑最新的买。
3、傻瓜才在实体店买这类酒,电商价会低一半。
4、要打基础,喝干型酒。
5、遵循“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的初级理论尝试酒食搭配。
品酒基本章法:望闻尝记。
望字诀:1.望浑浊:酒体若是浑浊,则说明此酒有可能变质。
2.望浓度:酒裙颜色的深浅是葡萄品种的重要指示。
3.望颜色:葡萄酒的颜色,尤其在酒液与玻璃接触的边界线的酒圈(Disque)的颜色(把酒杯倾斜45度角,仰望或俯视看得更清楚),可以告诉你酒龄的信息。
闻字诀:第一式:葡萄酒静止时把鼻子靠近杯子闻的静止香气。
第二式:轻摇几下酒杯,让酒液与杯中空气混合氧化,释放出更加浓郁清晰的香气来。
闻什么呢?
1.闻状态:气味是不是正常状态?
2.闻浓度: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葡萄酒亦会浓香四溢。
3.闻香气:你可以识别多少种香气出来?而这些香气又分别来自哪些葡萄品种?哪些产区?哪种葡萄酒酿造过程?——这是高端操作了。
尝字诀:尝酒要尝小口,细品,并且多尝几口。
尝什么呢?
1.尝味道
甜度、酸度和酒精度。
2.尝结构
酒体:酒体讲究轻或重,和菜肴的浓淡相宜。
单宁:就是嘴中涩涩的感觉。
3.尝香气
香气浓度:浓香四溢,同闻字诀第三项。
香气类型:分辨各种香气——这也是高端操作了。
记字诀:这跟看书学习做笔记是同样的道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总结就等于白喝啦。
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一时冲动之下,网购了两瓶十分便宜的红葡萄酒。
好歹意思意思一下,至少学一学如何持杯嘛。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