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写作梦,零乱的文字在笔下排列组合成动人的篇章,像魔法师一样,赋予了无生气的文字以活力和生命,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从读书识字,到现在,一路断断续续坚持写过,也或因懒散或因压力终止过,但从没想过放弃。再次开始写作,我不禁问自己“写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01
年少轻狂,写作只为了彰显见识,标榜自我
中学时期的写作,主要是老师布置的作文。自小对学习这件事游刃有余,写作文,我可以灵活运用各式套路,比如总分总,首段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中间通过具体事件或不同角度衬托主题,末尾再次点题,最好稍加引申或升华。每每被老师评作范文,在课上朗读,按捺不住的得意。
到高中,或许是因为迟来的叛逆期,也可能是厌倦了来来回回、无新花样的套路,但最大的因为是应试,高中老师所推崇的文章,都是华丽辞藻的叠加堆砌,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感叹……言之无物,味同爵蜡。那些文章常让我觉得,是不是几百年前的八股文借尸还魂了?所以写作时,常常追求标新立异。
记得一次考试,最后的作文,一个小故事,主题显而易见,“知识改变命运”,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当时我正读阿来的《空山》,其中有一篇《天火》,主要是讲述文革时期,因一场森林大火,外来的革命者与封闭的藏村人爆发矛盾冲突,进而带给藏村毁灭性灾难的故事。外来的革命者可谓接受当时先进的教育,获得领先的知识,但他们无理蛮横、暴躁暴力,带着毁灭性的决绝去实践他们的知识。这让我深感有时知识是荒诞的,革命者的知识、见识,毁掉了藏村人世世代代平静安宁的生活,毁掉了他们赖以传承的信念和往后的希望。没有希望,等同于死亡。知识不应该是这样的。带着这种疑问和思考,我写了一篇作文。
结果可想而知,试卷下发,被批“离题万里”,好像只得了30几分,满分60分。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支持着我,不吐不快,写了就觉得过瘾,高低分无所谓。又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孤胆英雄似的豪气,在应试的压力下让我得片刻喘息。
现在想来,年少时的写作,不管是用套路还是反套路,都是为了彰显见识,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02
理想与现实间摇摆,写作是发泄,是释放,也是新的尝试和探索
进入大学,高考的压力陡然释放,读书的闲暇更多了,我开始广泛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书籍,言情小说、网络文学等等。以前上学读书,眼里只有古今名家名著,其他什么快餐文学,在我心里都难登大雅之堂,是不屑去看的。记得大学读的第一篇印象深刻的言情小说叫《细雨湿流光》。讲述一对校园恋人,毕业后面对现实的压力、理想和爱情的抉择,而分手的故事。一天一夜读完,怅然若失,正如书名“细雨湿流光”,下一句便是“芳草年年与恨长”。领略到除了名著之外的普通小说的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输入的内容不同,输出的就可能千差万别。
大学四年,我时而伤春悲秋,一首河图的《倾尽天下》,就是一篇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爱而不得,最痴最痛。时而豪气万丈,仿佛古代文人骚客,诗酒花,草屋、好友、天涯,足以。时而又成熟理智,看电视剧《美人心计》,写下:最是无情帝王家。一个女人赢得一个皇帝的心,一生一世一双人,不过是编剧给的春药,配合女人的意淫罢了。
现在看来,实在矫情得很。其实,从闭塞的小县城到繁华大都市,又突然进入自由宽松的环境,对自己的冲击是挺大的,很多认知需要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写作就是发泄,是释放,也是尝试,是对未来的探索。
毕业进入社会,现实的压力、工作的不顺心,我搁浅了写作。速食时代,什么都是快节奏,很难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好好写一篇文章。偶尔看部电影,也不过是在朋友圈写上几十个字的评论。周末打开电脑,准备写点东西,不是被热剧吸引,就是列好大纲就好像已经完成了,没有写的必要。好不容易,写完一篇,马上发朋友圈,魂不守舍,一会儿翻手机看下有没有人点赞、评论。
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的使用,获取别人的文章,越来越容易。很多时候对什么有点想法,想动笔写写,看到大V的最新推送,人家见解深刻、表述到位,算了,写了也没人家写得好。万一让朋友看了,再觉得只是拾人牙慧,画虎不成反类犬,徒增笑料。越发不愿意写了。
03
三十而立,回归初心,记录、表达、思考
今年上半年,休完产假重回职场。在目前岗位马上满三年,进无可进,退不能退,有了孩子,很多心思放在家庭上,精力也不比从前。虽然日常工作,因为熟悉而应付自如,但越来越感觉已定型,迷茫于能否还有突破或其他可能。痛定思痛,既然不知道怎么办,不如从自己能做的开始吧:读书、写作。
不必追求给人读,写作的时候是整理自己,输出的时候,总会有卡壳,这样就发现自己哪里一知半解,哪里有漏洞不足,再针对性的去学习补充,知识的体系化,就是这么来的。
这样写了几篇文章,才发现写作的目的其实很单纯。
首先,写作是为了记录。
文字被发明伊始,就是为了记录事情。先人们打猎、采集,食物数量、种类越来越多,如何管理分配呢?传说仓颉就发明了文字符号,用来表示各种事物及其特征,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农耕社会,人们耕种收获,长年累月发现了日月星辰的规律,便用文字刻在石头上,用于向后人教受经验。即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思想空前活跃,文字记录了先贤们睿智的思想火种,一代代传承至今。
我的写作,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所遇所见、所思所想。每当查看,都能了解过去一段时间我做了什么,有什么心得,有什么遗憾。不再忙忙碌碌,忘了来时路。
其次,写作是为了表达。
一直认为,言之有物是写作的基础。记得曾经度过一篇叫《摆渡》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有几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其中一位是作家。摆渡人要求每一个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他,他才摆;不给,就不摆。其他人分别拿出了自己的“硬通货”给摆渡人,他们都顺利上了船。作家却没有什么可提供的,导致摆渡人拒绝载他过河。这时天色已浓,作家又累又俄,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不仅一阵心酸,仰天叹息。摆渡人听到,又返回接作家,因为他的这一声叹息,把他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摆渡人。
写作就是写作者心境的表达。偶尔翻看自己的写作,仿佛重新体验那些喜怒哀乐,来时路不是一片荒芜,而是桃花源处,落英缤纷。
然后,写作是为了有逻辑的思考,再表达。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优势所在。遗憾的是躁动不安、又信息冗杂的环境,很多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正慢慢退化。我就是其中之一,而写作会给我机会去锻炼思维。
这个夏天大火的网剧《镇魂》,原著是一部比较小众的耽美小说。原以为网络耽美小说,感情戏才是投读者所好的重点,故事都是陪衬,没想到这部小说故事曲折完整,又丝丝入扣,结构上围绕“四圣器”分为四个部分,四部分层层铺展,描绘出一个宏大的独立异世界。人物的情感丝毫不刻意,缓慢在故事里揭开面纱,再步步推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侦探小说家,《解忧杂货店》是他2012年的一部另类侦探小说。说另类,是因为这部小说里没有死者,没有罪犯,只有温暖治愈的救赎。小说分为五个部分,是五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单独来看,结构完整、逻辑可信,但读完五个故事,才发现这是一部逻辑特别严谨、思路极其清晰的长篇小说。每个故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故事里的小小细节,读了另一个故事才了解其深意。东野圭吾先生,不愧为著名的讲故事高手。
以上两个都是列举的小说,因为小说的逻辑最散,最难梳理。其他工具类、管理励志、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或文章,作者靠的就是逻辑自洽的表达,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才有人愿意读,才能实现其思想观点的传播。
所以写作,就是通过逻辑思考,提炼组织,再表达。回首来时路,纵然荒草漫遮,仍可再造一个桃花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