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郭建龙的第一本书,写的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
不翻开书,不会知道,原来开元盛世是这样的盛世,安史之乱是这样的乱世,而唐朝是这样的唐朝。
事实上,自己对很多东西都是一个标签化的认识,而标签,它只是一个庞大事物的一个切片,它离事实很远。
正如作者说的,因为唐朝处于印刷术的早期,资料并不完善,在力争还原的同时,从大处着眼,分析背后的原因。所以这是一本不仅有细节,还有一种俯瞰全局的视角,以及它揭示的唐王朝的悲剧成因,而它适合每个朝代。
这本书让人充满深深的无奈,也许回看历史就是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后人已经知道了结局,而是,同样的社会体系下,换个人大概率也是一样的。它不是某个人造成的,而是积累了无数的因,被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引爆了结果。
一个人的命运=社会制度+性格,唐朝的官僚系统,宰相集团,武将命运,以及文人群体,都逃不脱。
社会制度对普通人来说,是无法改变的,而它占的比例又很大。至于个人性格,虽说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改变性格又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几乎无法改写的命运,以及注定要坍塌的盛世。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今早我专门去听了原文朗诵,在知道了背景,知道了细节以后去听这首诗,泪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