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小说,看过电视剧,看过新闻,但一切艺术表现或加工过的故事对一个人的冲击,都远不及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最近听了周围很多人的故事,比较突然,来不及买啤酒炸鸡搬小板凳,故事就冲进脑海,消化得比较辛苦。
与三观尽毁相比,更严重的在于,让我失去对一些事的信心,或者说,信任。比如对爱情,或者对夫妻关系,亦或者对婚姻。好像说得有点严重,但并不夸张。越来越追求自由和不羁的年轻的我们,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打破自己的一些原则和底线,一切都在一念之间。虽然这样的故事,于千千万万的故事里,只是冰山一角,只不过最近集中起来,便显得有点放大了事实,触发了思考。碰巧最近我简书的第一篇文章被一些专题收录,我重返回阅这篇蔡崇达的【皮囊】的读后感,写得并不好,思想并没有很深刻,有点啰嗦,很多是引用,以及自己生活的一些感悟,没什么升华。于是我重新回去看书,可能多少有点期待能修复一下最近的这些冲击带来的损伤。尤其是其中“母亲的房子”。
发现这种对感情的不信任感,并不在少数人身上。我思考了一下。决定跟一个人相爱并白头偕老,跟养一个孩子一样,都是一种风险。当你决定生儿育女,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你未必知道他以后会成长成什么样子,自信的人会觉得自己才貌双全,孩子以后长大一定是自己相似的模样,但大家都明白事实未必如此。但爱上一个人并“yes, I do”时,自信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眼光独到,看上的人总不会错,但大家都明白事实也未必如此。所以风险规避型的人会选择,不婚,或者丁克。现在这个自由的社会上,婚姻和生育已经不再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阶段了,所以,什么选择,可能真的是看风险偏好。
我的父母亲,感情关系并不太好,但他们不完美的婚姻其实并没有对我产生多深远的不良影响,至少,这么些年他们在很多危难关头还是能相互扶持,我都记得。但现实世界的一些背叛,于我而言才是严重的打击,即便有些的主角并不是我自己。我甚至反省起自己,是否交友界限出现了问题,是否交友不慎。但,毕竟世界这么大,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需求和动机都存在,更何况人也是会变,出问题的是自己那过于脆弱而不堪一击的三观和信念。
我,既然喜欢世间各种新鲜人事物,既然喜欢拥抱各种观念想法和思维,那么,就请坚固好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能理解动机,能体谅别人,但自己不接受。
题外话
深夜失眠时脑子最活跃。有时越来越能感觉到生命在流逝,就仿佛今天的自己已经和昨天的不一样了。我想,那原来不是因为觉得人在变老,不是感叹岁月在人的脸上留下多少痕迹,而是在心里。我一直希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女,经历了世事的浑浊之后,依旧能像一杯清水那样看待这个世界的美好,并像孩子一样充满期待。但事实并非如此,成长过后,你很快可以看明白一件事情一些人,然后快速把自己抽身出来(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个人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选择,有些人可能选择一头扎进去)并失去了期待和想象。前者其实是人成长的目的,而后者却是我不想要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