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在《论语》里面记载得最完整。如果想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思想的精华,我们首先要读的一本书就是《论语》。
在正式讨论《论语》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把孔子的生平跟他的地位做个大概的介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前面都有谁呢?
首先有三皇五帝,五帝中最后的两位是尧和舜;然后是夏、商、周三代,夏朝大约四百多年,商朝大约六百年,到周朝的时候呢,大约八百多年。周朝分为两个事情:西周与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乱世。但是,人无法选择所生活的时代,也很难选择所处的社会。所以,面对乱世、面对挑战,你就要设法激发人的各种能力,包括用所学的知识、自己的心得来应对各种挑战。孔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应对乱世最有成就的代表。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那个年代有什么特色呢?如果你以宏观视野来看整个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孔子诞生之前大约十年,在印度,释迦牟尼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而在孔子去世后大约十年,在希腊雅典,苏格拉底诞生了。可见,全世界各个不同的地区,都在非常接近的时代出现了各自的伟人。那个时代,被称作做人类文化上的轴心时代。
经过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类的人文思想全面展开。具体到我们中国,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老子,这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比孔子大约大了三十岁;而孔子所创建的学派被称为儒家。这两个学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国人的心灵塑造方面,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他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了鲁国。按照古代礼制,宋国的王室的成员,经过五代之后就要独立出来,而独立出来那个公族正好是孔父嘉,所以孔子后来姓孔。孔子的父亲年纪很大才与他母亲结婚,所以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回娘家抚养成人。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确实是一个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人。
孔子是怎么样磨炼、造就自己的呢?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孔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学。他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他跟一般乡下小孩一样,只能念书到15岁,也就是完成做乡村教育而已。所学的只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文化常识,另一个是基本武艺。什么是文化常识?
举个例子,比如你是鲁国人,就要知道鲁国人的祖先是周公的后代;还要知道,在鲁国旁边有个齐国,齐国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后代。简单说,文化常识就包括自己的国家的背景和传统。那么基本武艺呢?古时候男孩子到15岁以后就需要服兵役了,以便将来就要保家卫国,所以他要学会像骑马、射箭这些基本武艺。到了15岁以后,乡下的孩子就没有地方念书了。所以,孔子特别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并且能够集各家之大成,将所学知识精益求精地实践、发展,所以,他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当时,鲁国有三家贵族势力特别大,分别是孟孙、叔孙、季孙。其中,孟孙氏在参加当时的国际活动时,行为失礼。他说,我堂堂贵族怎么能不懂礼呢!太可惜了。他听说孔子懂得礼仪,就让他的孩子向孔子学习。所以,孔子30岁的时候,因精通礼制,便可以在社会上可以立足了。在此之前,孔子还做过仓库管理员和牧场管理员。
孔子不但为贵族子弟教授礼仪,同时也教邻居和一些年轻人,逐渐在民间办起学校来,教书便成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他主要的收入,还是靠他精通礼仪的专长,譬如替别人办丧事。古代的丧礼要极其复杂,只有专家才能操办。孔子就是当时这方面最好的专家。根据司马迁的记载,他曾经向老子请教礼仪,又向很多人学习各种方面的知识,比如音乐,最后融会贯通,集各家之所长。
更重要的是,孔子掌握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夏到商、商到周,一个国家到底怎么样才能够兴盛?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衰亡?孔子了解了这其中的缘由,便产生一个伟大的抱负,也即他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向正路。当时的乱世被描述为“礼坏乐崩”,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忧虑,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使得内在真诚的心意获得启发。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的,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孔子呢?
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历久弥新:
第一,温和的理性主义。
他非常强调人的理性,人可以学习,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增长见识,知道人生应该何去何从。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怀。
我在年轻的时候念《论语》,受到感动是为什么,因为在《论语·乡党》里面有一段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那时候孔子在鲁国做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马厩失火烧了,孔子的第一反应是,有人受伤吗?他完全没有问有没有马受伤。要知道,马在古代很贵重啊,有时候看一个人有多少家产就看他有几匹马,而对孔子而言,财产是不能跟人相提并论的。古代社会是有阶级的,是封建社会,如果马厩失火,受伤的是谁?马车夫、工人、佣人,这些人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不受重视,人权也没有保障,往往被草菅人命。但是,在孔子心中,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再往上成为贤者、成为圣人。
第三,乐观的人生理想。
学习孔子,最好是在年轻的时候。这样,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希望。所谓的乐观,是说一个人只要愿意,他就可以通过真诚使人由内而外地产生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恶,在德行上日益精进,止于至善。这是非常乐观的态度,而且我们可以从中可以得到快乐。
所以,我们了学习儒家的思想就会发现,人的价值在内不在外;而当人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就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了解孔子,不但是认识传统的开始,同时也能让人学会把握人生的方向,进而迈出正确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论语》这本书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展示孔子思想的一部作品,由孔子亲传弟子的弟子编撰而成。后面我们会聊到,因为是有子、曾子的学生负责编辑《论语》,所以这两位孔子的学生在书中也被称作“子”,“子”即是老师的意思。
“论语”这两个字,有些人念成“论(四声)语”,也有念成“论(二声)语”。不同的音,代表意思不太一样。念四声的话,“论”代表讨论,“语”代表对话,就好像我把我们讨论对话的材料整合起来;念二声的话呢,“论”代表编辑,“语”就是对话,就把许多对话编辑起来。所以大家一听就知道了,两者皆可解释得通。不过我倒认为,念二声比较自然,发声比较容易。
《论语》总共有二十篇,每一篇有若干章,总共有五百多章。每一篇的篇名来源于每章文本最开始的两个字,或者是这一篇核心内容的概括。《论语》的材料凌乱简短,往往容易背诵,但是却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说。所以,在这本《论语三百讲》中,我们回归文本,选择其中最能传达孔子核心思想的三百多章来学习,有些内容相近的章会在合在一起来讲解,共300讲。
我在介绍的时候会先请大家看一下这每一章的原文,再把它的意思用白话文说清楚,然后再来解释里面的重点,看它跟我们现在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这样的行文非常适合父母与小朋友共读,也适合青少年朋友和初学者入门。
来源:有书课程
网友评论